听十次不如动手做一次!前几天听了张文质老师对报道文写法的指导,感觉茅塞顿开,今天我准备按自己的理解,以张老师的指导为素材练习写一篇报道文。
张文质老师说文题非常重要。标题本身是真正的吸引人的一个引。
张老师夸他一个朋友的标题都是天才之作,很厉害。一般看第一眼会杀人,第二眼会惊人。
张老师说:“这就是推敲的结果,你反反复复地琢磨,你才可能真正的进步。你不琢磨你怎么进步呢?要对自己有一种不满意的心态,写出来的文字不满意,要反复推敲、反复折腾。”
说文题的推敲问题,张老师举了他“文质说”题目的推敲和彬彬老师当天发的一个链接当正反例。
仔细看文质说的标题,很多真的是看到就想点进去看看。
张老师是一位出口成章的人,他这些吸引人的标题,有的是一闪而过的灵感,但更多的是通过推敲得来的。我作为一个学习者,当灵感来得没那么闪亮时,就应该多花点时间推敲推敲。
要写这篇练习报道文,我首先定下的题目是《升级自己的版本》。因为张老师在分享的时候多次提到这个观点。这个文题也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升级自己什么版本呢?自媒体时代,大家对版本两个字都是比较敏感的。
反复回顾张老师的分享,最后定下了这个题目《写一篇有灵魂的报道文——听张文质老师指导写作有感 》
张老师的分享一般都比较有生命在场感,有实例、有故事、有思想,更指向事物的本质,是一种触动灵魂的分享。而且张老师在指导怎么写的时候反复强调,要写出分享者独特的东西,要写出自己特别的味道。
我觉得“灵魂”两个字能高度概括我听完分享以后的一个感觉。张老师的分享的确触动了我的灵魂,让我有一种震撼感。就说平时写报道文就那样按部就班地写着,没觉得哪里有问题?原来问题却很多。自媒体时代,好的报道文还有那么多“套路”。
另外,我希望在此文中呈现出自己一点独特的东西。所以决定用《写一篇有灵魂的报道文》这个标题。副标题则是让人一眼就知道是什么活动。
有空的话再推敲看看,还有没有更好的文题?
(1)版本要升级,一定要有“我”
张老师指出研究院写的这些报道的问题所在:“有些都有问题,缺乏新意,没有在创新上,没有在传递新信息上,没有在新的写法上,没有在新的自我的理解力上,没有展现出特别的细节,特别感人的瞬间。在这一方面不是没有能力,我当然要肯定大家是有能力的,但大家没有朝着这一方面去用。我们都是常态的报告,都是几个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过程或者结果,那些东西。这些都是原来的会议简报,而不是自媒体时代传递出新信息、新理解、新手段、新感悟、新内容,讲叙事。所以看完以后,有这种感触,就觉得大家在写报道这方面,还是有很大的问题。”
做什么事都有套路,关键是这个套路要及时地升级。原来你觉得很全面的那些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现在可能并没有那么重要。因为自媒体时代最重要的是吸引眼球。“吸引眼球重点是吸引教师,吸引学生家长,吸引愿意阅读的朋友。”只有题目和内容能吸引眼球,大家才愿意阅读,愿意深入阅读。
要吸引眼球,就有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张老师举了他在“东莞大朗讲师德”的案例进行分析:
比如说我那一天在东莞大朗讲师德,这个问题从来没讲过。我讲的师德,那肯定不是从文件,不是从政策的这个解读里面得出师德的概念。你要从文件讲,肯定要从我们的总书记立德树人等等那个地方看齐,一般的人都这么看,或者就文件去解读,解读出对师德问题与时俱进的一些问题。
但是我更强调的是什么呢?我更强调的应该是作为一个教师的教育能力,这就是最重要的事。这就像医生,他要开刀,开刀最重要的是刀开完以后刀到病除,而不是手术非常成功,最后病人死了。那就不叫医德了。
这个医生,首先不要讲他是一个好人,也不要讲他给病人捐了多少钱,也不要讲他对病人多么和蔼可亲,更不要讲他上班从来没有迟到,没有早退。这个东西都是职业常规,其实不要把常规看成是一个职业特殊的道德,因为所有的职业都有它的最基本常规,而这些基本的常规是相似的,实际上是构不成真正的职业道德。
我们现在,比如教师不收礼就变成很有道德的教师。其实收礼从法律的角度来说是犯罪行为,那不是说有没有师德了,这个职业就保不住了,可能有一些犯罪行为是要判刑的,所以你这个师德从哪里理解呢?
从这里我就有一些阐述,等会儿晓霞也可以把课件发给大家看一下。我所理解的师德,你去听了我的课,你一定要有一些最深的感悟。比如说你就作为一个感悟来写,因为我们这不是为大朗镇教委办写的,是为我们自己研究院写的,所以你也可以交代一下多少人听?他们镇里面教育办出席的有哪一些领导?线上有多少人听?但更重要的是你听了以后有什么感触,其实我觉得最为重要的感触是,有时候你听到有一些你认为以前从来没听过的,你在现场哪一些话特别有共鸣,哪些话可能纠正了你原来对师德的理解,或者说拓展了你对师德的理解的范畴。
我是特别强调教师的教育能力,真正的不误人子弟,教育能力是一个核心。
张老师强调:“要有你的生命在场,你把这个生命给带进去,带进去就是你的观察,你的思考,你的感触。你听到什么你想到什么,你反思了什么?不要忘了我,所有的报道不要忘了我。忘了我就不是好的报道,忘了我就是低版本的套路。”
我听到了什么呢?
听到了报道文要写出主讲者独特的东西,写出写作自己的收获。通过张老师这样的分析,深化了我们对他那一次师德讲座的理解。发现了他与一般的人不一样的东西。这就是他讲座的独特性。
(2)讲座要录音,文稿反复推敲
刚才在分析文题的时候,已提过反复推敲这个问题。文章的内容也需要反复推敲。张老师和瓜瓜同时提到,他们写的文章,有的用词或表达需要推敲很多遍。
先把文章写得感动自己。这边张老师举了他刚刚发的一篇文章《张文质 | 教育作为命业:一种充满慈悲与信赖的变革力量》。
这篇8000多字的文章,张老师作为一个作者,做一个讲述者,做一个阐述者,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他自我感觉写得不错。也确实写得很棒。这样的结果是因为这篇文章张老师的确下了大工夫。
张老师说:“对文字要有一种基本的敏感,这就是一种敬畏心。所以哪怕一个措辞、一个标点,包括一个句子是否通顺,句子有没有破绽,在表达上没有瑕疵,表达上能够做到恰如其分,然后再抢人眼球。就是要有自己的表达方式,有自己独特的运维,就会一级一级地升华。所以我要求大家你写什么文字,你都要为这个文字负责。”
张老师还有一个建议,就是希望大家要做一下录音。他说:“你最重要的是要提炼出我的思想,我的某一些见识与众不同。你听课的时候是要下功夫的。下功夫来琢磨这些话语。说实在的,光是用笔记来记也是不行的,要用录音,一定要有录音意识。为什么?因为其实我在讲课的时候,我的句子是非常注重变化,非常强调精确性,你要用笔记有时候记不下来,稍微差一点点就差很多。”
这一点我觉得很切中要害。我就常有这样的感觉,语音转文字时,有时候一句话复述出来,感觉缺少了一些味道,回头再听录音的时候,才发现是自己复述的语句有出入。录音并反复听,这个也很重要。
(3)听出弦外之音,写出自己的风格
听讲座的时候除了听出正常的表达,抓住核心的东西,还要尽量听出弦外之音。
张老师的讲座“观点里面都包含着某种张力,有一些包含着对现实的一种批判。这种分寸感其实是很注意技巧的,既有对现实的批判,他又保持着这种分寸感,不越过某一些的限制,但是你又可以感受到意图所在。”这些都需要更用心地、更深入地倾听和理解,才能准确抓取并表达。
所以写作者的这种领悟能力也是很重要的。领悟深了,写出自己的理解,写出自己的味道。
张老师还建议大家可以放开去写,多做一些尝试,多一点自己的东西,慢慢地你就能写出自己的风格。
先说说这篇文章的问题。这篇文章自己的感悟似乎偏少了一些。虽然报道文是以主讲者为主,但张老师反复强调,一定要有自己。从篇幅上来看,我自己的理解偏少了一些。
另外这篇文章“太胖了”,有时间可以推敲后做一些瘦身。在引用的语言上,能否更精炼一点?
再说说昨天我提到自己写作的一个问题:太飘,沉不下去。
今天我回顾了张老师的分享,感觉自己沉不下去,很大原因是缺少修改,缺少回头看。现在我写的文字,不管是日更挑战,还是报道文,基本上都是一次写成,简单修改,即时发布,几乎没有沉淀的时间。这就比较容易浮在上面。
所以我觉得我在“教育行走,一起写吧”挑战活动中提的“每日一记录,每月一精品”,这种做法对我自己来说应该会有帮助。我自己要先认真对待起来,确实把这每月一精品做好。
本文由“文字之光社区”助力。
【文字之光】是已立项注册,自2020年元旦始启用。
【文字之光】是由文字之光社区居民秉持“为好文找读者、为读者找好文”的价值理念而设立的专题,专题目前不接受投稿。
广大优秀作者可以投稿到它的优选专题【金色梧桐】中,编委会从中选出优质文收录到【文字之光】,并从中精选出最优质文加以推广。
我们期待你的优雅亮相!你若能甩出掷地有声、灵动有趣的文字,我们定会用足够的真诚与你的文字共舞,让优质的文字发出耀眼的光芒。
我们都是见证官:见证优秀 共同成长
找到我们有两种方式:
01 在微信群中搜索文字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