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刘备一生战事,可以说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败多胜少。尤其在赤壁之战前,更是坎坷不断,屡受挫折。
公元208年,刘备驻兵樊城。在谋士徐庶等人的推荐下,三顾茅庐,得到诸葛亮的辅佐。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一书中对 “三顾茅庐” 的真实情况有过解读,并且根据历史资料的分析,得出两种不同的说法:刘备拜见说和诸葛亮自荐说。所谓拜见说即指故事性很强的三顾茅庐,在这个近乎传奇的记载中,得出刘备从未见过诸葛亮的结论:“ 凡三往,乃见 ”;自荐说则是说刘备在请诸葛亮出山之前,刘备和诸葛亮已经见过面,而且还有过多次交流。
哪种说法更接近史实真相,今天的我们已经很难将其分辨了。但清晰的现实结果是,诸葛亮最终还是选择了刘备,正式加入到了刘备阵营中来。而且,诸葛亮的出山也颇具神秘色彩。因为在同年,曹操身边最具奇谋诡策的得力谋士郭嘉去世。因此,这才引起后世有了“ 郭嘉不死,诸葛不出 ” 的民间传说。对于雄图大略的曹操,郭嘉的去世 ,无疑在事业上出现了一步明显的趔趄。而对于寄人篱下的刘备,这却是一次雪中送炭的人才( 实力)补给。一损一补,一失一得。冥冥之中,上天似乎早已有所安排。时隔不久的赤壁之战,其实就是在这种看似不着痕迹,实则已微露裂缝的先兆中发生了。
刘琮的仓促投降,给了刘备一个愤怒的措手不及。天底下谁都可以投降曹操,唯有他刘备不能。第一,他有兴复天下的理想,有皇家身份的担当。他身边的许多将才志士,就是冲着他的这一理想和担当团聚到他周围的,包括关张赵云徐庶等人,诸葛亮更是一开始就为他提出了隆中三分,汉室可兴的宏图策略。第二,他和曹操的间隙已经越来越深。自从徐州杀了车胄,摆在他眼前的道路便只有两条:反抗自立者尚有余地可赢,依附降和则肯定必输无疑了。依照他二十多年磨难的经历和眼光,他对曹操及其团体的认识也许比曹操自己还要清晰。第三,枭巡自有枭巡的独特智慧,他不可能轻易受制于人,更何况是毫无保障的受制于人。这一点,他和东吴的孙权是一致的体会的。赤壁之战前夕,孙权的智囊鲁肃就曾对孙权说过类似的话(可参考志~鲁肃传),孙权深表赞同。
所以,曹操接手荆州,兵锋直下。刘备唯一的选择就是避其锋芒,迅速撤离,重新寻找自己得以生存的土壤和空间。但是在从樊城撤离江陵的途中,因为大量民众的跟随,部队行军速度受到极大限制。这样方式行动结果便是,他不仅没能有效的保护好百姓,相反就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险遭敌兵屠戮。当阳长坂一战,部队和民众被曹操的虎豹追骑冲散,糜夫人遇难,甘夫人和儿子阿斗幸得赵云保护,才从战场的混乱之中逃出。这一幕,在影视剧中被演绎的活灵活现,十分精彩,尤其对赵云的表现,更是给予了大量的画面和赞扬。这就是赵子龙大战长坂坡,七进七出救幼主的精彩片段。但当时的实际情况,也许并不是影视画面里的那般精彩从容,那般威风凛凛,他们一路都在撤退,逃离!寻找躲难城所。惨烈与焦灼可想而知!当阳长坂成就了赵云的美名,但那也是刘备团体几陷危亡的集体记忆。
接下来,情况稍微有了一些好转。他们在汉津得到了派去江夏刘琦处借兵归来的关羽的接应,踏上了安全的水路。原定实现抵达的预计目的地:撤退江陵的计划失败了。这场突如其来的战场暴风雨,使刘备再一次接受了血与火的洗礼,也使他更加看清了现实的残酷和 曹操的凌厉。风雨过后显彩虹,回归江夏的船上,刘备的心绪慢慢平复下来。因为他的心中已有了定心丸,这颗定心丸就是:联吴抗曹。而提出这颗定心丸计划的人,便是军师将军诸葛亮。
他是鱼,诸葛亮是水。有水在,鱼总会翻江自如,一跃千里,游向更加广阔天地的。
这便是诸葛亮初出茅庐最大一次才能展现:顺势而为。具体的情形是这样,在当阳惨遭危亡之前,他已收到了来自东吴释放出的友好联络信号。东吴孙权派遣鲁肃来探听曹操军临荆州的情况。北风骤烈,江南同寒。接下来的事情该怎么办?他该听听水的声音了。诸葛亮的意见很明确:情况紧急,派我到东吴去见孙权吧!无疑,在当时,这是一步能够扭转乾坤的好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