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本《讲理》王鼎钧
我最讨厌当代国人写的教科书,一条一条,读起来如同嚼蜡。不过我国的学者写书也不都是这虐杀人的阅读兴趣。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条件虽然艰苦,但是却出了一位位为国为民为真知的学者,写的东西也是实实在在的,你能和他们交流他们的世界观,审美,对生活生命的疑惑看法,总之能读出来这是人写的。像之前读到的《欧洲文明十五讲》、《控制论与科学方法论》、《逻辑新引》等等,均是如此。
这本书
表达不清,思维混乱,前言不搭后语,这是评价一个人不懂得讲理。这本书就是讲怎么讲道理的。书中的内容讲的是一名老师教一群学生学习论说文写作的事。
读这本书的时候,脑海中总浮现两个人,一个是崔永元,一个是马三立。舞台上,两位不紧不慢,缓缓道来,看似绵绵无力,实则无懈可击。
讲理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用嘴巴讲,可以用文章讲。用文章讲理的方法就是写论说文。
怎样让学生理解什么论说文是怎样的呢?
杨老师想起了以前的教学经验,语文试卷中一直有是非测验题。作文的句子似乎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含有是非问题的句子,一类是不含有是非问题的句子。论文的句子,正是那种含有是非问题的句子,这种句子是在表示一种判断,其中包含着真或假、对或错、赞成或反对。论文就是讲理由,就是下判断,就是表示意见。
把论文写好,就要养成下判断说理由的能力。判断不是随便下的,要有理由,理由从经验学问里来。把事实记录下来的是记叙文,因事实引发感情的感叹的是抒情文,由事实中抽释出理由意见来得就是论说文了。
讲理就要拿出证据来,这个证据还需有力量才行,什么叫有力量的证据,那就是事实。
故事,不但可以启发我们思想,还能带给我们很多趣味,用故事来配合说理,一方面可以使你的道理讲的更清楚,一方面也可以是你的文章更吸引人。小说家偏重故事的过程,写论文的人比较偏重故事所启发的思想。先写故事来吸引人的注意,再进行论说。我们看过很多小说、电影、话剧等,这些都是些论文的素材。
引用权威
找对权威
论文要引用权威,因为人们信任权威。这话从何说起。之前在《决策与判断》这本书中就提到,权威这个概念,人们又信仰权威的天性,这是长期社会进化的心理结果。
先不说背后的道理,但观察生活中的事。看综艺节目《这就是街舞》,看到一个不怎么内行的人却当了评判者,这也不奇怪,人们喜欢权威,他就是娱乐的权威。不过这有涉及一个权威滥用的问题,相当于爱屋及乌,他在某一方面是权威,在另一方前面却不是权威,而人的思维又倾向于以偏概全,也就有了把该方面不权威的人当做权威。
提高权威层次
引用权威,引用的是你心中的权威。
小时五六岁,爸爸就是权威,爸爸说我是垃圾桶捡来的,我相信;说动物园的老虎都没有牙齿,我相信。到了十来岁,上来初中高中,老师是我心中的权威,老师教导的事情,我都要认真完成。等到大学,我的权威又不一样了,既不是老师也不是家长,是书籍,而且书籍的层次也一直在升高。
所以当自己层次不够的时候,引用的权威也不能让人信服。层次越高,信服的人数就越多。这么,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见识,这样才能写好论说文,才能讲理。
权威诚然可贵。但是,旧的权威常常被新的权威所取代。
句子:
“恋爱的人,去赴情人的约会,像一个放学回来的儿童,可是当他和情人分别的时候,却像去上学一样满脸懊丧。”莎士比亚语。
论说文的写法:
用“是非法”的句子组成骨干。
为这个“是非”找两个以上的证据。
如果可能准备一个小故事。
如果可能准备一两个权威的话。
如果需要准备一些诗句。
如果需要准备使用描写比喻。
偶然用反问的语气。
偶然用感叹的语气。
不要再论文中加入自己的偏见,偏见中夹杂着自己的情感。地域偏见,种族偏见,生活中的各类偏见。真实,切勿道听途书。意见,情感不等于事实。
很多知识、观点在心中就像是海边一滩沙子,没有谁更突出。但生活需要我们突出某些沙子,突出他们在我们心中的位置。这本书中的许多知识观点,大多都知道,但是这还不够,我们只知道沙子在那,却不知道他的重要性,他的功用。通过阅读这本书,那些沙子成为了更为显眼的贝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