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标签化”这话题,似乎成为热血青年的吐槽对象,有对它爱不释手的,有对它怀恨在心的,总之就是一连串的众说纷纭,而我的理解是有的标签就是要极尽全力的把它撕掉。
前段时间,我家人莫名给我贴上几个标签,另我胆战心惊:
“购书剁手党”
“藏书爱好者”
“书籍护卫队长”
本来这些标签自身是没问题,关键是我家人是看到我这个习惯后,灵机一动而萌生出来的幽默艺术,“漫无目的的购书,买回后直接放书架,过了半年,书上的包装纸也没有撕下来。”(我收藏的都是非虚构类的书籍)
其实我也很焦虑呀,一本书就有300多页那么厚,哪有时间读完。最关键是花了一星期时间读完后也没有留下书中百分之10的内容,搜索许多方法,总算在得到APP上找来一本书《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作者(日)奥野宣之。
书中的核心:“主动”完成五个环节“选书—购书—读书—记录—活用”
阅读一本书,慢读加笔记才是最高效的方法,今天我重点说下读书,记录和活用这三项。
读书
首先—通读:第一次阅读时,如果在阅读途中发现这页的内容有启发,就在本页上的上角折一下;
然后—重读:读完本章后,在重读有折角的那一页,如果还觉得很好的话,就在本页的下角折一下;
最后—标记:到第三次阅读的时候,只选择折了两个角那页阅读,就可以开始画线,圈重点,然后开始写笔记。
了解这方法后,我尝试几次,发现有一个小漏洞,就是瞬间的想法如果不马上记录下来就很容易忘掉,因此我第一次阅读时,看到有启发地方,会用便利贴写好,贴到那一页,然后在本页上的上角折一下,然后继续阅读。到了重新阅读的时候,每次看到第一次的想法,很多时候都会想到新的想法,我会继续把新的想法写到便利贴上。我觉得阅读一本书最重要的还是瞬间的想法,这是知识体系重新整合的重要瞬间,抓住了这个瞬间,你的知识体系才会枝繁叶茂。
记录
书中介绍到一个方法“葱鲔火锅”。
步骤一:记录三项信息,写读书笔记的日期,书名,作者名。
步骤二:摘抄和写感想
这个方法最重要的是第二步,也是往往很多人容易放弃的步骤,因为实在太耗费时间了。我是按这个方法历练了好几次,确实花的时间比读的时间还要长,首先是只字不漏的摘抄,然后是思维的碰撞与记录,思考的时间会更长一些,但从中获得的学习价值与花费的时间的关系是正比例的,这个过程就像自己在跟作者在交谈一样,你一句我一句的,特别有趣。很多人常常困扰,阅读完一本书后感觉没有学到什么,其实最重要的一点是没有做好摘抄与写感想这一步。
活用
第一步骤:重读读书笔记
第二步骤:写书评并发布
要做到这一步“活用”,必须要完成前面说的几个项目,特别是读书与记录。以前,我觉得写书评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后来我使用这些方法,才发现写完读书笔记后,其实已经积累好写书评的材料了。然后再重读笔记,就能开始布局写书评了。
其实我现在说的方法都是一些简单到容易被忽略的方法,有很多以前都看过读过,甚至都实践过,就是没有坚持下来,形成习惯。
这段时间阅读体验,让我感到阅读的趣味,那就像薛定谔的猫,只有你打开盒子那一瞬间,你才知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