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十一假期,在景区看到一位妈妈教育孩子,边打边骂,孩子哭的撕心裂肺的,很多人劝说,可还是没用,估计这位妈妈是气上头了。
后来,才了解到是孩子非要买景区的玩具,妈妈不给买就开始哭闹,结果玩具没买成,还挨了一顿打。
其实,喜欢动手的家长有很多,一旦孩子不听话,或者孩子犯错误,根本不听解释,直接上手,好像都很信仰民间流传的那几句话:“打是亲,骂是爱,打他是为他好,不打不长记性!”
可骂也骂了,打也打了,孩子真的长记性了吗?
做家长的都知道,打骂教育的有效期很短,或许只是这一次有用,下次他还会犯同样的错误。
当然,我们不提倡打骂教育,也不提倡一味地说教和讲道理,就像著名教育家卢梭说过的:“世界上最没用的教育方式是三种—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孩子犯错后,可以批评,但是怎样批评是一种艺术,一旦处理不好, 很可能伤害孩子或者使得不良行为愈演愈烈。
一、批评孩子,要少讲道理,更多地引导孩子去做对的事
有些家长说,我也不想打骂孩子,可是讲道理他也不听啊!
其实,并不是说讲道理没用,而是因为孩子听不懂、也听不进道理。
“跟你讲了多少遍,你怎么就是听不懂呢?”
“告诉过你,这个很危险,不要碰,怎么就是不听呢?”
“气死我了,跟你讲道理就是不听,非要我动手是吧?”
面对孩子的“不听劝告”,很多父母都快被逼疯了,于是认为孩子就喜欢跟他作对,讲什么都不听。
然而,科学证明,孩子听不进去道理并不奇怪。人的大脑有左脑和右脑之分,只有两个脑同时开发了,才能保证情绪的稳定和理性,但小孩子都是右脑先发育,左脑要等25岁以后才发育完全,所以,孩子的行为和情绪往往都是感性的,跟孩子讲道理,无异于鸡同鸭讲。
所以说,跟孩子讲道理无疑是最低效的沟通方式。
孩子犯错后,如果父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给孩子灌输大人的道理,孩子就很难理解,自然也就不听了。
例如孩子上学快迟到了,头发很乱,鞋子也还没穿好,
×错误做法:瞧你,头发这么乱,还没有穿上鞋子!快点行动,否则上学就要迟到了。
结果:反正我就从来没做对过。
√正确做法:你差不多穿戴整齐了。干净的衬衣,裤子和袜子都很相配,剩下的只是鞋子和头发,弄好就可以去上学了。
结果:我现在就弄。
跟孩子讲道理,不如直接引导。
描述他做得对的地方,以及他还需要做的事,明确具体的指引,更容易被孩子理解和接受。
二、批评孩子,要注意控制情绪,就事论事,不把孩子当作“垃圾桶”
一位哈佛教授做过的研究,常被父母吼,导致孩子的神经系统高度紧张,会让孩子变笨。
吼叫就是发脾气中常见的一种,也是当今父母普遍有的行为。
可是,当你长期向他发脾气,倾倒所有的好的坏的情绪,把他当做了“垃圾桶”,然而孩子没有发泄的出口,时间久了就会产生了“化学反应”,也就是所谓的质变。
对于孩子来说,你比他强势,他不敢反抗,只能乖乖装作能听懂的样子,实际心里委屈极了。
慢慢地,他很可能会变得自卑,畏畏缩缩,害怕与人交流,没有了孩子的灵气。
所以,孩子犯错时,家长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情绪。
幼小的孩子,虽然语言的理解能力不及成人,但对于情绪却十分敏感。
当你冲他发脾气时,孩子虽然变乖了,但并不能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反而让孩子觉得,犯了错,父母不再喜欢自己,从而陷入焦虑,缺少安全感。
当然,小花知道,作为父母也很不容易,承担着生活和工作的压力,难免有些情绪,但是孩子是无辜的,他们并不能理解成人的世界。
所以,建议家长在自己快要发脾气时,选择深呼吸,冷静下来,暂时回避一下。等情绪得到了控制,再和孩子好好谈一谈。
有的放矢,就事论事,不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情绪垃圾桶”,就是对他很最好的保护。
同时,让孩子知道,我无条件接受你,我不接受的只是你的行为,这才是批评要达到的真正目的。
三、批评孩子,要避免“超限效应”,要“点到为止”,给孩子思考的空间
“超时效应”是一种心理现象,是指因为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
在家庭教育中,这种心理现象也是比较常见的。
比如,一回家就叮嘱孩子做作业,也可能揪着孩子一个小错误翻来覆去地说教。当学习任务过重,父母还反复地催促孩子学习,孩子就可能感到心理负担过重,继而产生厌烦情绪,甚至出现反抗心理和行为。
特别是叛逆期的孩子,出现“超时效应”的几率更大。
俗话说,过犹不及。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握住度。这种中庸的态度在家庭教育当中也相当受用。
为了避免在家庭教育中出现“超时效应”,我们也可以用到中庸的方法:
1、抓重点。我们可以针对问题,提炼问题的关键点,简单明了地跟孩子一起分析问题,而不是长篇大论几个小时,让孩子厌烦。
2、抓要点。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过度,点到为止即可,让孩子自己有时间去思考和反省。这样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3、不重复。一般地,孩子犯一次错,我们最好只批评一次。如果觉得问题很重要,或者孩子犯了同样的错误,父母再次进行批评,也不是简单地重复,切忌用你又……我们怎么就不长记性呢之类的贴标签的语句,而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千万不要穷追不舍。
教育孩子就像做一道菜,火候恰好,才能烹饪出美味佳肴。给孩子一点时间和空间,他也许会做得更好。
四、正确看待孩子犯错,教孩子学会解决问题
其实每个人一生中都是在不断地去经历、去犯错、去承担错误的后果、进而一步步调整和改正。
只有这样,人才能得到成长和进步,才能练就坚毅勇敢的品格。
作为家长,首先要正确看待孩子犯错误这件事,不要一味避免让孩子犯错,因为犯错是最好的学习机会。
史蒂芬·葛雷是著名的医学领域科学家,记者采访他时,问他为什么会比一般的人更有创造力,究竟是什么妙法能使他能够超乎凡人?
他的回答很让人意外:“这和我幼年时,我母亲对我身上发生的事情的处理方法有关。”
葛雷谈到,有一次自己在冰箱里拿一瓶牛奶,可是瓶子太滑了他没抓牢,掉在了地上,牛奶溅得满地都是。
母亲看见了并没有批评惩罚他,只是说:“哇!你制造的麻烦可真是棒极了!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一汪牛奶呢!反正奶瓶已经摔碎了,在我们把它打扫干净之前,你想不想在牛奶中玩几分钟呢?”
之后母亲引导他尝试各种拿瓶子的方法,最终一起找出最稳当的方法,并且让他挑选工具把地上的污渍打扫干净。
母亲对待他犯错时的平和与智慧,让史蒂芬·葛雷从小就形成不惧怕犯错和失败的性格特征,才能不断地尝试实验,在各种错误中吸取经验,最终成就了卓越的人生。
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犯错误是由于缺少经验,不知道正确的方法导致。
所以,孩子犯错误,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家长要做的是在错误中找准教育孩子的时机,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父母对孩子犯错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可能会对孩子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希望这篇文章能让您知道孩子犯错后,家长如何做更好,重新认识批评的方式和方法,了解批评的意义和目的,更好地做孩子成长的助推手!
如果你觉得有所收获,欢迎分享至朋友圈,让更多家长阅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