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了
龙华的桃花开了
在那些夜间开了
艾青一开头就点明这是上海郊区龙华的桃花,这个地点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这是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政府警备司令部所在地。这个地方因蟠桃鲜美闻名,又恰恰是烈士牺牲的所在;桃花的颜色鲜红,容易令人联想到烈士的鲜血。而烈士被屠杀常常在夜间进行,同时流血牺牲的社会背景是极其黑暗的。
在那些血斑点点的夜间 那些夜是没有星光的 那些夜是刮着风的 那些夜听着寡妇的咽泣
“血迹斑斑”“没有星光”的黑暗令人窒息,“刮着风”和“寡妇的咽泣”会把本来有意抑制的哭泣传得更远。
而这古老的土地呀 随时都像一只饥渴的野兽 舐吮着年轻人的血液 顽强的人之子的血液
诗人超越世俗的联想机制,将土地比作饥渴的野兽,进行了想象的创新。此诗作于1937年4月,全面抗战没有爆发。由于长期受法国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美学思想的影响,他追求忧郁的美。大地像“野兽”,吮吸年轻人的血液。暗示先觉者的牺牲是孤独的,在短时间内不一定被理解,某种意义上,确实有非常残酷的一面。残酷的像野兽,似乎对鲜血的流淌食物无动于衷,听任它无声的渗入土地深层。
用 “人之子”来代称牺牲者的政治身份。圣经中把耶稣说成是“人子”,是指他有双重身份:既是神的儿子,本质是神;又是人的儿子,因为他取了人的形状降世,目的是要拯救世人,替人受苦流血赎罪,耶稣活出了神的最高美德。
于是经过了悠长的冬日 经过了冰雪的季节 经过了无限困乏的期待 这些血迹,斑斑的血迹 在神话般的夜里在东方的深黑的夜里 爆开了无数的蓓蕾 点缀得江南处处是春了
艾青作为一个革命者,有被捕的经历,在租界里坐过西方殖民主义者的牢房,但同样有坚定的信念。所以他并没有把革命者的牺牲放在悲惨的境地,称赞他们是“顽强的”,不仅表现在不怕牺牲,而且表现在对未来的追求上。烈士的鲜血不会白流,他们的精神将转化为战胜黑暗的力量。他顺着鲜血渗入地下的想象逻辑,“斑斑的血迹”化作了“无数的蓓蕾”,而这里盛开的桃花已不再是前文所说的现实的桃花,成了社会解放的象征。“江南处处是春”表明了作者强烈的感情和必胜的信念。
人问:春从何处来? 我说:来自郊外的墓窟
这一句看似十分突兀,但蕴含了强烈的想象冲击力和深邃的哲理。“春”不仅是大自然的“春”,更是社会光明温暖的春天。“郊外的墓窟”是龙华的墓穴,更是所有烈士的归宿,泛指一切烈士的鲜血培育了理想社会的美景。
烈士的鲜血不会白流,终将给人间带来光明。艾青在极强烈的反差中层层推进,展开想象。首先把鲜艳的桃花和龙华这个恐怖的屠场联系起来;其次鲜血和桃花的蓓蕾联系起来;再次把墓窟和春天联系起来;最后把感情和理念统一起来。他突破传统模式的大胆想象,为诗歌艺术开拓了新的途径。
(备注:图片来自网络,文字摘录、有感于孙绍振《名作细读》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