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互联网行业尚未如今天这般发达,只有少数人家会有电脑,手机,还是一种奢侈品,那时候,人们接受信息的形式很有限,人和人之间的接触多数还是要见面的。
今天,用手机交流已经成为习惯,人们时刻在发送和接收消息。聚会吃饭,出去游玩,本该是大家一起聊聊天的好机会,都喜欢低着头看手机,大家平时交流的少,对彼此的生活不了解,比较难找到话题,难免尴尬;公交、地铁上,站都站不稳,手机不能放,反正没事做,怎么着也比发呆强。站着看,坐着看,躺着看,睡前看,起床看,走路还是看,除了吃喝拉撒睡,人类很难形成另外的高度一致的习惯,但是,看手机,就创造了这个奇迹,成为了所有人的习惯。
信息焦虑
以前,获取信息,需要购买报刊杂志,或者守着电视。现在,借助互联网,突破了时间、地点等种种限制而显得极其便利,我们再也回不到去报刊亭买最新的杂志的日子,甚至不再是我们找信息,而是信息来找我们,短信、应用、邮件、系统推送,就算你再孤单,只要手机有电,就不用怕它没动静。
以前,我们总说,如何能把碎片化的时间利用起来,做点有价值的事。现在,我们很少能长期专注的投入到一件事中,看书也好,运动也罢。因为缺少一个长期投入的事情,我们的所有时间都被碎片化。
以前,我们懒于表达,因为没有途径,没有平台,表达了别人也无从知晓。现在,社交平台盛行,发出去的每句话马上就会被很多人看到,虽然多数都不熟识,就这样,我们成了表达欲很强的人,一句话,一张图,一个段子,没什么特殊目的,就是想发。
有没有新消息,有没有新动态,有没有人给自己点赞。我们的很多时间都用在了这些等待和好奇当中。
于是,我们有很多朋友,但从没见过面,显得热闹,又孤独;有很多时间,但很多事又没时间去做,显得忙碌,又空虚。有时候,你会好奇,别人怎么有时间跑步、看电影、读书、旅行,是有多闲。其实,你只是被自己的焦虑绑架,担心错过任何新消息。你想要的网络可以给你,你想找的人网络上可以找到,时间久了,网络世界就成了你的全世界,让你一分钟都不想离开,所以,哪有心思去干别的事?
信任危机
哪些信息是真实可信的?
获取信息的便利性,是互联网最大的魔力,但不代表信息的真实性。所以,人们很关心又难以辨别的是,哪些是可信的?
每分钟都有信息被制造出来,信息很多,就要比谁更加吸引眼球,更能让用户有兴趣参与进来,最终愿意为之买单。所以,“夸张、美化、借热点、名人效应”都成了惯用伎俩。
新闻媒体,喜欢利用人的好奇心,“或、惊曝、某知情人士透露、某专家说”等词汇成了新闻记者的宠儿,今天可以把一件事说成白的,明天就能说成黑的。媒体的角色和职能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从为用户提供信息的服务者,逐渐转变成了通过信息来引导大众的主导者,可以制造新闻,从本质上说,这比大家所讨厌的“键盘侠、喷子”更让人憎恶,更可怕的是,这种憎恶,会转移到新闻角色身上,媒体对内容的“润色”成了明星的不当言论,成了专家的胡说八道,专家,也成了一种颇具讽刺意味的称谓。
除了媒体,商家也是信任危机的重灾区,几乎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优惠活动,其实哪有那么多便宜可占,只是利用人们爱占便宜的心理而已,有一句话说得好,你愿意为一件商品买单,不是因为它本身的价值,而是你觉得值。商家就让你觉得值,“买一送一、限时特价、超值抢购”,吃过亏的都知道,有时捆绑销售,有时偷换概念,看起来力度很大的优惠可能只是九牛一毛。除此之外,请明星代言,请美女走秀等等,都是商家爱用的手段,因为确实管用。
商家的所有策略,都是针对人性的特点,优惠也好,明星也好,美色也罢。一次两次,我们信了,时间久了,都成了大家所熟知的“内幕”,有经验的,不会再当真,看个热闹就好,没经验的,被骗一两次,也有经验了。虽然,很多时候这种参与都浮于表面,并没有实质意义,但大家没有时间去深究,人气高,够热闹,就等于靠谱。
慢慢的,真实、有含金量、有营养的东西少了,诚意之作少了,炒作、噱头、装腔作势多了。快餐吃多了,胃吃坏了,好东西也吃不下去,大家都成了营养不良的人。
不仅是商家,人也一样,经过美化和包装,长相一般的人可以变漂亮,水平一般的人可以成大神,不胜枚举。
所以,人们常调侃,人和人之间还能不能有点信任了?您说呢。
谁是对的?
我们会有很多小问题,比如:
早上运动好还是晚上?喝豆浆不宜放糖吗?盐吃多了容易高血压?男人体内水分多还是女人?等等。
答案并不难找,很多人会给出答案。但困惑在于,有人说这样是对的,又有人说那样是对的。该相信谁?当我们处在这样一个所有信息都暴露在眼前的时代,专业人士、读者、网友、包括我们自己,都成了信息的产出者,那么到底谁是对的?
很多时候,我们懒于去分析,去追究,就倾向于相信跟自己认知相一致或者认为值得信赖的人的观点。或许也不是懒,而是无能为力,至于由此产生的后果,只能自己承担。
选择困难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句话常被引用,但用在互联网行业再合适不过。好在,看似到处都是机会,都是好东西,坏在,到底怎样选择?限制太少,选择太多,人就容易迷失。
哪些信息对我们是有用的?
“有用”,是个十分个性化的词,对你有用的,不一定对我有用,所以,媒体无法帮我们做选择,但还是尽可能的帮我们做了,比如:个性化定制、喜好推荐。
虽然如此,仍然会发现,值得关注的东西并不多,一个明星事件可以炒很久,一件本来挺有趣的事,被频繁引用,到最后再看见都想吐。我们熟悉了媒体的套路和喜好,也就不会太在意了,这从某种意义上也反映了创新和创造的乏力。
因为选择困难,所以催生了“标题党”,什么标题能第一时间抓住用户的眼睛,就已经成功了一半,接下来的事,就交给用户了,大部分都会招来质疑和吐槽,效果也不见得好,但媒体乐此不疲。
除了定制化和根据标题筛选,还有就是关注人气高、活跃度高的人,希望能有好的效果,但往往会发现,人气很高、很活跃的,可能带来的无用信息也最多。因为它会发布很多信息,但并非为你定制,有时候一条信息,因为大家的转发,能重复看到很多次,着实有些浪费资源。当然,不排除个别优质作者,但整体还是不如人意。
在各个平台上,因为渠道和筛选规则的关系,真正好的东西不一定被更多人知道,被很多人知道的,不一定就好。
互联网的鱼龙混杂,让我们很难甄别和选择,但它依然每天快速的生产着各种信息,远超我们能够接受的速度,所以,不管怎样,它们都将排着队成为信息垃圾,被回收。就是因为这种新陈代谢的速度太快,所以,我们会担心错过什么。
世界本精彩,哪有那么多的不可错过。真正好的东西,会进入更深的层次,会被更多人认可,形成一种广泛的思考,历久弥新,耐人寻味。所以,它从来不拘泥于一时、一事,迟早会被发现,
信息吸收
人们接收信息的形式变了,阅读习惯也会跟着变。“刷”,成了关键词,新闻、朋友圈、微博,这个刷完那个刷。
浮躁,是大家对这个时代的普遍认知,鲜有人能做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古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人们害怕错过有用的信息,但又习惯对每一条信息都囫囵吞枣,标题不感兴趣的不看,感兴趣的点进去,然后一目十行的看,觉得太长了,先收藏起来等有时间再慢慢看。就这样,很快看完的没记住多少,更别提理解、品味,收藏起来的越来越多,而且不断有新的东西出现,就很难会有心思再回头去看,所以,貌似大家都看过很多信息,其实,只是“看到过”,吸收率极低。
很多信息,人们就是在“快速选择,快速阅读,简单理解,阅后即焚”的节奏中处理完了,缺少一种“眼看、心想、脑思考、笔记录”的加工积累过程。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知道的东西多,讲,讲不出,写,不知如何下笔,也就是为什么能够精通一样东西的人越来越少,都尚未来得及完整的了解和思考,掌握都谈不上,又谈何精通?
真正优质的内容可以给我们提供助力和启迪,可以帮助我们形成好的习惯,积累好的思想,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的言谈举止。所以,不走马观花的过滤,好东西慢慢咀嚼,吸收了,有实际的影响,才算真的有所收获。
信息传播
常有人会问“为什么现在车祸那么多,地震那么多,诈骗那么多”,其实,不是现在多,只是现在信息传播渠道更多,速度比原来更快,几分钟之前发生的事,很快就能知道,所以,会感觉每天都有很多事发生。
多年前,信息多是靠口口相传。现在,互联网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分享方式,人们也乐于分享,每个人都是信息的接收者和传播者,为了跟上媒体和大家的脚步,争先恐后的获取和分享。所以,就会有“引爆互联网、刷爆朋友圈”之类的现象出现。但往往这样的东西,来的快,去的也快,如果有一条新闻,大家都是昨天知道的,你今天才知道,就显得比别人慢半拍,因为已经过时了。
除了疲于跟随,信息传播的极大自由也埋下了不少隐患。
需要传播怎样的内容
互联网是个开放的大环境,里面装的不全是“真善美”,难免会混入一些杂质或陷阱,比如,有不良内容的书籍、影像、恶意链接,有不良企图的机构,它们阻碍着信息的正常获取,也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些甚至直接威胁到财产、人身安全。
这关乎媒体工作者的正义感和责任感,也跟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首先,自己不去做;再者,不围观、不传播。要学会发现美,而不是传播丑。
或许你会觉得这很难,就算我不这样做,别人也会,有什么用?著名学者崔卫平说过这样一段话“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是的,个人的行为代表不了中国,“一个人”也改变不了中国,但是,“很多人”或者“每个人”就可以,抱有希望和信心,才会看到光明,而这些希望和信心,恰恰源于我们自己。
是否沉迷于互动的狂欢
互联网发展进程有几个重要标志,能够让用户参与,进行互动,便是其中一个。
阅读量,评论量,转发量,就标志着受欢迎程度。最开始,还是自然的,靠真材实料的,慢慢的,人们会发现,不能坐等,吸引力不够,于是,转发有奖,评论有奖,集赞有奖,有奖了,性质便不同,哪怕一个跟自己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也要参与一下,大家都爱得奖。最后,用户参与了,分享了,得奖了,话题热了,传播度广了,文章作者或者商家也获利,看似是双赢的局面,皆大欢喜。时间久了,人们除了会关注文章,还会特地看一下有多少评论,有没有神回复,评论可能比原文“精彩”。
鉴于浅阅读习惯的养成,人们从关注内容,逐渐转变成了关注话题。但是话题不具有持久的效应和价值,人们也没有耐心停留和深挖,就只是沉迷于一时的热闹和欢快,凑个热闹,图个乐子,热闹过后,烟消云散,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
是否应该娱乐一切
人们爱说这是个娱乐的时代,甭管好事坏事,喜事哀事,事不关己,侃侃完了。甚至有些东西,人们侃都懒得侃,比如,科研、文化、艺术。一方面,由于专业性,大家懂的少;另一方面,大家觉得离生活太远,不接地气。
人们更开放,言论更自由,但是往往也把一些严肃的事情,当做玩笑来调侃,别人的悲剧,成了旁观者眼里“喜剧”。试想,如果那些事情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还笑得出来吗?
互联网的大环境,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共同构建,该传播怎样的内容,怎样的价值观,我们都在被外界影响,也在相互影响,培养自身的好习惯,就是在为大环境做贡献。
精力聚焦
年轻人,都想努力奋斗,做出点成绩,不枉青春,但往往又困惑,忙东忙西,收获在哪里?有很多事要做,该先做哪个?
每个人都会给自己定目标,定规划,但往往很难实施,因为有太多东西会分神,会扰乱思绪,打乱节奏,正所谓计划跟不上变化。于是就会有烦恼。越迷茫,越烦恼,压力越大,很容易想停下来歇歇,就会有一种放放松就好的错觉,其实压力无法通过放松得到真正的释放,只不过是暂时的止疼和麻醉。我们需要的是把精力聚焦,去完成一件事。有些事看起来挺简单,就是一直做不完,因为爱拖延;有些事看起来很难,真正去做就没那么难。而这些,都是我们缺少把精力聚焦所致。完成事情,达成目标,才是释放压力的最好方法。
耐心寻找、用心体会
从互联网最初的出现到现在,性质并没有变,只是多了一些新的表现形式,把很多以前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我们在享受它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却常常不知如何更好的将其为我所用,而是被它带的团团转。
信息时代的发展,让人们看到更多,见识更广,然而,人们的胃口也越来越大,愈加难以满足。人性本贪婪,而互联网的高产,仿佛恰恰填补了这个无底洞,让人沉迷其中欲罢不能。到现在,仍然会有很多人问“我想要***,哪里可以找到?”,所以,我们缺的,从来不是信息,而是耐心和用心,不轻浮,不急躁,不颓废,不跟随,耐心找到所需,然后用心体会,才能吸收到更多精神食粮。
谨以此文,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