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上瘾这个词,人们脑子里可能会立刻跳出一些词来,比如网络游戏、比如毒品。因为在新闻里这些行为经常和“上瘾”这个词放在一起。但实际人们的上瘾行为远远不止于此,美食、购物、赌博、刷短视频或朋友圈、甚至于锻炼都可能让人上瘾。
可以说,如果有一件事让你特别渴望去做,不断地重复,欲罢不能,那基本上就算是上瘾了。这种非化学物品导致的上瘾还有一个专门的词:“行为上瘾”。
虽然让人上瘾的事很多,但电子产品上瘾最受人们关注,尤其家长们对手机和平板真是又爱又恨,既感谢它可以让孩子安分一点好不再给自己找麻烦,又担心孩子这么玩下去就难以自拔了。
据说现在不到一岁的小孩子都会玩iPAD,甚至只是翻一翻电子书,发出哗哗的声音,都会让他们觉得特别有意思,玩到停不了手。如果你拿一本真杂志给他,他也会用手指去划,翻不动就随手丢掉了。看来杂志只是一台坏掉了的iPAD。
电子产品本身只是一个工具,令人上瘾的是它搭载的产品,人们为它痴迷,是因为它掌握了让人上瘾的秘密。
有人破解了这个秘密,拢共分六步:
1.诱人深入的目标。
这些产品会给人们设定一个目标,吸引他们去不断追逐。最近最流行的目标莫过于打卡了,减肥、学英语、跑步、读书……各种各样的打卡充斥着朋友圈。人天生对实现目标有渴望,对半途而废有负罪感,这些产品正是利用这个心理,把你牢牢拴住。
2.轻而易举的起步。
为什么近些年手游变得很火,甚至超越了很多经营多年的电脑游戏,不止是因为手机的方便易用,更因为手机端游戏往往都对内容和操作做了简化,使玩家可以轻易上手,男女老少通吃,还可以充分利用碎片时间满足娱乐的需求,自然受众更广。
3.大张旗鼓的反馈。
人天生就很依赖反馈,这就是为什么自古以来大家都对各种按钮情有独钟。手指轻轻一点就会发生点什么的感觉真是超棒啊!很多网络产品是把人们这种爱好放大了,网络钱包收到两毛钱,也要响起一片银铃般的金币落袋声;提到某个关键词就会放出满屏绚丽的特效,都是这方面的伎俩。
4.逐渐升级的挑战。
既然上手很容易,如果没有任何挑战性,人们很快就会厌倦。所以很多产品都提供了阶梯型的挑战给你,每上一阶都会有更高的奖赏。这一点在游戏中应用得最多,每一关都变得更难,但又不至于难到让你完不成,你会时刻感觉到自己的进步,才会持续玩下去。
5.不可预见的悬念。
这一点在电影和电视剧里叫反转。人们其实很喜欢套路,套路会让人有安全感,会因为熟悉而感到亲切,但过于套路又会让人失去兴趣,这就需要加入一些变化。游戏中经常会有隐藏关卡,或者有一些礼物会随机发放,在确定的收获中加入一些意外惊喜,事半功倍。
6.令人痴迷的互动。
过去从没有这样一个时代,人们如此沉迷于社交。不管是微博、微信、弹幕、直播、短视频、甚至一部分求职网站,都引发了一次又一次的社交狂潮。每个人好像都突然有机会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他人的认可以点赞关注转发送礼物的形式铺天盖地地袭来,人脉突然变得这么重要,甚至可以直接变现,你说奇妙不奇妙?
这6大招数并不只是概念,它会直击人大脑中的快感中枢,令大脑分泌令人感到快乐的多巴胺,和你在享受美食、美景、爱情、事业成功时感觉快乐的机制是差不多的。
这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会陷进去,而且随着网速的提升,更多的产品会被开发出来,这种上瘾只会变得越来越深,越来越普遍。
曾经有人觉得这不过是意志力问题,但事实并不是这么简单。
令人上瘾的行为会让人的心理经历四个阶段,首先是单纯的开心,只要做这件事就忘记了其他的烦恼;第二阶段是学习,你会开始在意这件事,总是想着怎么才能再去做,怎么能做得更好;第三阶段是期待,只要情绪不好,空虚寂寞或者有压力,你就会想到要做这件事来让自己找到心理平衡;最后是渴望,这时候让你放不下的可能已经不是这件事本身,只是已经养成了下意识的习惯,如果不去做就会有恐惧,不知道还能做点什么,你已经彻底上瘾了。
心理学家把深度上瘾行为改造过的大脑比喻成一根腌黄瓜,那是一种生理层面的深刻改变,想象一下,它还能恢复如初吗?
如果你已经意识到这件事有点危险,第一个改善的好办法就是及时停下来。对照一下上瘾的心理四阶段,只要停留在前面几个阶段,就还不至于达到深度上瘾的程度。
所以让你开心的事情不是不能做,只不过每隔一段时间记得要停下来,尽量不要养成固定去做这件事的习惯。
刚停的时候如果你感到不适应不舒服,那就像是毒品的戒断反应一样,表明你真的有行为上瘾的风险了,但是只要还能停,就不至于让它产生太大的负面影响。
如果觉得主动停下来有点难,可以求助家人或朋友的提醒或监督,或者想办法寻找到一个相对有益的行为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就像戒烟的人喜欢吃糖一样。
相比之下,让孩子和电子产品隔离是件挺难的事,尤其是当他与家庭以外的人有交集的时候。家长们能做到的就是尽量晚地让孩子接触到它,即使允许他们玩,也要限定时间。
就连iPAD的缔造者乔布斯都限制家里的孩子玩iPAD,可见他非常清楚这东西是多么容易让孩子上瘾。
第二个防止上瘾的方法是去探究上瘾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
我们经常谈论到网瘾少年,他们大多像疯了一样迷恋网络游戏,不惜和家庭学校决裂,有的在网吧里一待就是几天甚至几周,除了吃饭和短暂的睡眠之外几乎不再考虑其他现实的东西,他们的心理需求是什么?
首先是排遣孤独。你青春年少的时候有没有那种感觉?特别希望被人关注、被人关心,希望能得到周围人的认可。如果在现实中得到这些太难了,网游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网游之所以比单机游戏火爆就是因为它的社交功能,在网游中建立恋爱关系的情况也是比比皆是。
其次是获得成就感。在网游中变成高手同样不容易,但只要多钻研多练习,也就是投入足够的时间就一定能提高,系统会为你所有的操作都提供确定的结果,随着你的努力能感觉到明显的进步反馈,这是现实没办法比拟的。
第三个心理需求是公平。网游中人们都是平等起步的,不分地域性别家庭背景,虽说也有人民币玩家,就是通过用现实里的货币来购买游戏里的一些装备或道具,但顶级的游戏公司通常都不会给人民币玩家过大的优势,不会轻易让他们打破游戏平衡。在现实里这样的绝对公平是不可能实现的。
最后一个心理需求是低成本试错。在玩游戏的过程当中,如果你对当下不满意了,完全可以重新建立一个角色从头再来,不想面对的问题可以立刻抛开不管,过去犯的错误也不会影响你的未来,损失的无非是一些时间而已,是不是很完美啊?
成年人会明白在游戏里满足这些需求都是虚幻的,但是年轻人和这个现实世界的联系还不深,如果现实让他们失望,就会遁入自己的桃花源。
甚至网游也只是现实的替代选项之一,把他们从网吧里拉出来,他们可能还会沉迷其他事。
所以,及早地发现他们的心理需求,及早地去关注和沟通就变得非常重要。这看上去老生常谈,其实却需要用心且坚持,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怕就怕想起来就管,忙起来就放任,或者指望有什么灵丹妙药,把责任推到其他人身上,甚至于求助类似电击疗法之类的极端手段。
更何况,如果你自己都还沉浸在某些行为中不能自拔,又怎么劝得了别人呢?
为了逐利未来商家只会越来越殷勤地把人们的快感中枢当成靶子猛烈轰击,如果避无可避,你的防线建起来了吗?
(原载于微信公号:明霄雨知识频道)
相关好书推荐:
《上瘾》 - [美] 尼尔·埃亚尔 / [美] 瑞安·胡佛
《欲罢不能》 - [美] 亚当·奥尔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