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成功,目标与动机》,书的第一章为《“做到最好”不够好》。
“做到最好”不够好
意思是说:当我们订立目标时,经常会说“做到最好”或“尽最大努力”,但是这并不是一个好的目标。因为我们没法准确地量化“做到最好”是“多好”,以至于当我们遇到种种困难时,很容易让“已经做到最好了”变成自己妥协的理由!
因此,无论是自己树立目标还是为其他人(比如下属或者子女)设定目标,要尽量避免使用“做到最好”或者“尽最大努力”。
那么,如果“做到最好”不是一个好的目标,什么样的目标才是一个好目标呢?
作者提出,必须树立具体而艰巨的目标。
何为具体?
比如“我要在两个月内减重5斤”,而不是“我要减肥”。树立准确具体的目标,让我们能够明确标准,要么达成了目标,要么没有达成目标,没有模棱两可的中间状态。另外,当目标明确之后,我们也能为之寻找方法和策略。
为什么要艰巨呢?
因为只有目标是艰巨的,在达成之后,我们才有成就感、快乐和幸福感。这种感觉让我们在多年后还能清晰地记得。如果设定的是过于简单的目标,即便达成也不会让我们觉得值得纪念,也不会让我们逼迫自身继续精进。这里的“艰巨”不是天方夜谭,而是必须有实现的可能性。
“是什么?”和“为什么?”
目标树立后。要怎样看待我们的目标,才能让我们保持动力?
比如,当你想到“清理房间”时,你想到的是“我要用吸尘器吸地”?还是“我要维持舒适整洁的居住环境”?
想到“用吸尘器吸地”,你是在用“是什么”来思考,是具体思维。想到“维持舒适整洁的居住环境”,你是在用“为什么”来思考,这是抽象思维。
那么,什么样的思考方式才能给我们更大的实现目标的动力呢?
答案是:看情况!两种情况各有优劣,我们需要根据目标的不同在两种模式间转换。
当你想得到更多精力和动力或避免诱惑时,请用“为什么”方式思考,比如,当面临甜点的诱惑时,正在减肥的你要思考“为什么”要减肥,就能让自己更能抵抗诱惑。
而当你在做一件困难、生疏的事情时,需要用“是什么”来思考。这样能将困难、复杂的事情拆成一个个具体可行的步骤,让自己去完成。
因此,最好的方式是根据目标的不同在“为什么”和“是什么”两种模式间进行切换。
美好的期望与可行性
在制定计划时,实施计划的时间点与当前时间间隔的长短,也会影响我们思考目标的方式。
我们偏向于用大而抽象的概念,也就是“为什么”式思维,来理解较久以后才会贯彻的计划。我们倾向于想到这件事的美好价值,而忽略了可行性。比如:在离长假还有一个月的时候,你可能给自己制定出假期里读5本书的计划。这些计划听上去不错,但越临近越发现不对,实施时,可能让自己更加痛不堪言。
然而,当我们理解近期计划时,比如当我们在思考明天要做的事情时,我们会更倾向于更切实际的想法,考虑其可行性,我们完成这件事需要做的“是什么”。也正因如此,我们为了减少麻烦,就倾向于拒绝去做或去争取那些有价值的事情,因为我们觉得这件事在短时间内做好准备,难度看上去实在太大了。比如:下周要带家人去某个地方旅行,虽然旅行对于家庭生活很有意义,但执行起来太麻烦(定酒店,定路线,应付可能出现的各种麻烦),最终可能选择不去。这样太过于纠结于细节,让我们错失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了解我们的思考方式,有助于纠正我们不恰当的思维,更好地达成目标。
正面思考但不要相信能轻松成功
相信自己能实现目标,相信自己有实现目标的能力,这一点至关重要。同时,还应想到实现目标的道路并不一帆风顺,需要排除万难,还要抵制各种诱惑。只有相信目标艰巨的人,才会下更大功夫做足准备,增加成功的概率。
运用心理对照法制定目标
文中提出了一种制定目标的方式,即心理对照。当我们在制定新目标时,首先要想到目标能实现,然后思考实现目标的路上需要跨越哪些障碍。
比如你大学毕业想找一份高薪工作,首先要能想象自己能被一家顶级公司录用,然后再考虑你和这个目标之间存在什么障碍,比如其他优秀的应聘者。这就使你不得不寄出很多份申请,做足功课。
这只对那些“真正相信自己能实现的目标”起作用。
比如,现在你就可以拿出纸笔,写下一件你想做的事情(比如去某地度假、完成销售目标等)。
现在想象一下目标达成后的场景,然后写下目标达成后的一个好处或者收获。
接下来,思考下夹在现在的你和目标达成之间的障碍。
现在,列出另一个目标达成后的好处。
再列出另一个障碍。
再列出一个好处。
再列出一个障碍。
周而复始,反复思考。
当你能思考并列出这样一个清单时,你已经知道自己下一步该怎么行动了。
读到这里,你一定能感受到这本书与我们通常理解的“成功学”之类的书的与众不同。
最后,给你一个思考题,“如果自制力缺乏是实现目标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那么成功当选总统的奥巴马为什么总戒不掉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