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关于读书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百科解释:“所有行业都是低贱的,只有读书人仕才是正途。"
前段时间我想发这句话到朋友圈,最终没发,肯定会引起很多人的非议,但是最终我还是没忍住,写了一篇文章,用它做了标题。
看问题要从本质去理解,这是出自宋代神童汪洙的《神童诗》: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在那个时代,从小就是读书入仕途才是有前途,而对于现在虽然不是如此,但也可以作为点醒大家的多读书的一首启蒙诗。
02 腹有诗书气自华
古今上下,从圣贤到有名的人,哪一个不是饱读诗书?
鲁迅在三味书屋刻苦读书,他曾制作一张书签,中间竖写“读书三到:心到,口到,眼到”10个字,仅仅在《鲁迅日记》上的统计,从1912年到1939年,就有九千多册。
毛主席从小为了读书,想尽一切办法与独亲争斗,毛主席第一次接触改革和技术进步就是在《盛世危言》这本书里,接触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我自己也是很大的受益者,大学之前很少读书,我记得有一年在上海与朋友们一起聚会,看别人滔滔不绝还非常的有趣有理,我就只能多听少说,下来之后我开始读书。
读书有了方向,也就有了价值,也就渐渐爱上了读书。
而如今互联网时代可吸取知识的方式很多,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读书。
静静的独处空间,拿上一本书,一杯茶,一首静静的音乐,仿佛可以拥有全世界,特别是在遇到了自己喜欢或者当下有用的一本书时候。
因为读书可以解决我的问题和疑惑,让我的认知不断的升级。
真正的知识吸收,是探索本质,寻起源,挖其根,才能重塑转化为你的知识。
切勿只是浮于表面,一知半解,为了说而学,知而知,便一定不能成大器。
03 知行合一,方得始终
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事上磨练,读了,知了,用了,才是真正的知道。
知而行,行而知,哪怕只是一个心灵上的道理,如果这份道理可以让你在情绪浮躁的时候平静下来,那么这就是一份具备行的知。
知而不行是未知。
也许我们会常见生活中的这类人,别人在说话的时候,突然被他人插嘴说:“这个我知道”,问其所以然,又支支吾吾。
知识是用来付出价值,而非用来炫耀,学了些一知半解,便舞文弄墨之人,必定是心浮气躁,好高骛远之辈,所以看字、看相识人,都有其本质的道理。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小孩的心思很容易就被看破,因为清纯、洁净,想要什么就是什么,不会深度掩饰,如果讨厌你,那就直接对你 吐吐舌头,或者直接转身而去。
而成年人的世界里,遮遮掩掩,勾心斗角,人前笑脸相迎,背后捅你一刀,比比皆是。
真正的善良之人,他们友好、人前人后始终如一,心慈眉善,为人大度,待人和善,无不是饱读诗书,历经沧桑。
久病成医,人亦如此,日久见人心,坏人始终会露出马脚,而有道德之人,无不处处以身作则,以德服人。
04 适合才是最好的
很多人都在提倡:自律、自由、稳定。
何为自律,自律是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健康舒心,而不是非要执着于早睡早起才是自律。
何为自由,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适合你的状态,人如果只是闲下来,停下来,这样的“自由”一定会让你焦虑到崩溃。
何为稳定,并不是所谓的铁饭碗,而是找到适合自己生活和工作状态,在这个基础上稳定。
人的一生都在找到适合自己的状态,适合自己的工作、情侣、房子、车子...
对于学习也是如此,大家不要太局限于如何而学,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
互联网时代对于学习早已经不再止步于纸书,可以听音频、看视频、听课、请教长者,本质是要吸收所需知识,而非执着于是从书上得来,还是从视频上得来。
05 书上得来终觉浅
古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更有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读书,是为了求知,更是为了渡己。
古时,从小开始读圣贤书、立德,求心、明志。
现在,电子产品层出不穷,大人看,小孩随之。
所以我们现在的智慧,全是古之圣贤所出,即便如此,只要我们参透一部分,便可有小成,衣食无忧。
读懂本质,便能富贵,比如鬼谷之道,不仅教你如何获取权财,更会教你如何守住权财,如何让权力和财富持续,这才是得始终。
庞涓未学大成,最后不得善终,孙膑太过信任他人、心善,落得双腿残疾,才得以明白世态。
这都是必然发生的事情,因为这些特性在他们的骨子里存在的,毕竟是要经历过后才会明白的。
所有的思想不要明跨其身,而是要结合当时的思想去理解,去学习,去实践。
书,确实是一个好东西,但读了,知了,还要去做,去实践中验证你的所学,这才是价值的呈现。
学以致用,便是学的本心,知行合一,便是学的本质。
今日诫语:适合的状态,才是最难得,但也是必须去寻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