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节一过,接下来的节日就是端午节。(今年是5月30日)端午节,为追怀屈原外,我们熟悉的有龙舟赛、食粽子、采(插)菖蒲、吃咸鸭蛋、喝雄黄酒。在文人笔下的端午节,却是诗意盎然,佳节可颂。
陆游《乙卯重五》中曾写到:“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赢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陆游身处山村,石榴花开得正盛,大家准备包粽子,高高的帽子也挂上了一束艾草,诗人虽身体赢弱,也在眉间点上了朱丹,到了太阳西斜,端午的各项“工作”才算完成,大家一起欢声笑语,推杯举盏。
现代人过端午节,放假三天(含正常休息日),家人团聚,吃粽子、咸蛋,门上插菖蒲,用于压邪驱蚊子,端午一过,夏天即来。
明代文学家杨慎,在端午节这天早起泛舟,“鸡鸣海色动,日出林霏开。“红霞晃金碧,赤帝骑龙来。”这样的景致让诗人身心大为愉悦。“榜歌声流喝,丝管清早谐。且须醉一斗,以缓肠九口。(《五口泛湖》)知己、歌声、丝竹、美酒,诗人要一醉方休,节日带给诗人的欢乐,让人心动。
白居易在《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中:“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简竹嫩,炙脆子鹅鲜。”诗中所食粽子在夏至,时间略比端午晚20多天。现在粽子从节令专用食品已逐渐扩散至平时,乘动车、高铁,几乎在江南一带候车室都有粽子供应,以嘉兴和穆桂英居多,非常方便品尝。
学者闻一多的《端午考》有考证端午的起源。
曹雪芹的《红楼梦》中有端午节“蒲艾簪门,虎符系臂。”对于粽子,黛玉仅用一句话:“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一笔带过。
施耐庵《水浒》中有蕤宾节,即端午节,过此节,蔡夫人推荐杨志押送生辰纲,引出了智取生辰纲,这个端午节为梁山壮大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吴承恩《西游记》中,有国王吃粽子吃得太猛了,以至粽子凝滞在内,撑坏了,后多亏悟空协调,请唐僧师徒医治,遂救了国王一命,可见,粽子食用过度,也易伤身,故需适度、适量、适宜为好。
汪曾祺的《端午的咸蛋》,充满江南水乡风味,吃的咸蛋是正宗高邮大麻鸭蛋,因家乡是水乡高邮。
梁实秋曾写过:“今天是五月节,大门上应该插一些艾草、菖蒲,点缀点缀。”这是北方的习俗,其实,南方也如此。
文人笔下的食物与普通人观察点既同又不同,别有一番滋味和情趣,打开书中的记忆,时光和乡情令人心动。
社会在发展,我们的观念也在与时俱进,除可以继承好的以外,还可提倡端午节献花、播放歌曲、戏剧,让端午更洁净、更环保、更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