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为《一个人的朝圣》到此结束,结局以哈罗德走到终点,最后与妻子莫林穿越了20年的冷漠之墙,回到相恋之初;或许也能真实地面对这20年来一直逃避回避的问题,不再形同陌路,而成为相互的依靠。
这不是神话,奎妮在等到了哈罗德之后,安静地放下了这20年来的愧疚而开心地死去了。所以,我以为这已经是结局,已经很完美。但是《一个人的朝圣II》还是深深地震撼到我。
《一个人的朝圣II》是以奎妮的视觉,这个即将离世的人的视觉来回顾当年的故事;也以一帮在疗养院即将失去生命人的视觉来描写他们眼中的世界。
我深深地被作者的思路折服,我在想是不是作者在写作之初就已经构思好,分两部来梳理;第一部以生者的不停行走来展示健康活着的人——这部分人的不堪阴暗甚至无耻,而第二部以即将离世的几乎静止状态来衬托生命的美好——小到树叶的美好都能让人格格开心地笑出来,即便病得变形扭曲也依旧互相吸引互相鼓舞。
不会有第三部呢?再来以莫琳的感受来忏悔。忏悔对儿子的不恰当的爱,对丈夫不恰当的责备,以及对奎妮不恰当的指责,最后大家一起来忏悔,互相接受对方的歉意,释怀该放下的,死者安息,生者重来。
奎妮是个善良而又固执的四十岁女人,看起来瘦小内心却非常坚强,这份小小身体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这份能量足以让她去承担她不该承担的过错,她独自面对“凶狠”甚至“凶残”的老板替哈罗德背黑锅。讽刺的是,高大的哈罗德内心却非常怯懦,当然哈罗德一样也很善良。
因为哈罗德,奎妮待在金斯布里奇班四年,她和莫琳一样,爱上了哈罗德,但是她只是偷偷地爱他,从未给他造成任何困扰,甚至不惜代价去帮助他,帮助他保住工作,尽力帮他和他的儿子拉近关系,陪他儿子跳舞开导他。然而这一切,都没有告诉哈罗德。
四年来,奎妮一直被哈罗德的儿子戴维骚扰(或拜访),被不停地被借钱,不停地寻求安慰,不停地制造麻烦,直至戴维上吊那天。
奎妮的愧疚是在于戴维上吊当天,她粗暴地把戴维赶出了家门,拒绝了他的留宿要求。而之前的一切,她都没有告诉哈罗德;戴维的儿子酗酒,吸大麻,好多时候都是奎妮把他送他家楼下而不让哈罗德发现。戴维要求她保密。
戴维也知道她会保密,因为他知道奎妮爱着他的父亲,甚至将奎妮写给他父亲的情书当众宣读,他只有在酒精之后才觉得自己能成为自己,才能有所快乐,他得了抑郁症,很严重的抑郁症,奎妮的各种激励鼓励都不能奏效,他想成为诗人但是却很少坚持写诗,即便写也是华丽或者充满死亡气息。
所以,你看,戴维的死其实跟奎妮没有任何关系,甚至如果没有奎妮,戴维的处境或许会更艰难更不堪。
而戴维的母亲莫琳也一直在逃避儿子的问题,没有勇气去面对儿子的各种问题,被自己麻痹或被自己对丈夫的不满麻痹。作为父亲的哈罗德更是一筹莫展,他听说他的儿子常常在大街出丑,但是他从来不去阻止或者去现场。在儿子死后他只是以一两场愤怒来发泄自己心中的怨愤,并闯了老板办公室咋了老板最喜欢的12个小人——这是老板最深爱的母亲遗物;结果让奎妮来解决一切,承担错误,并且奎妮请老板保留哈罗德的工作。
奎妮很伟大!
包括后面的岛上花园,也是为哈罗德而建,甚至这个岛上花园变成了当地景点。一个人静静地等待,静静地活了20多年,静静地守着这份爱,直至离世,不曾褪色。
这本书更优美,以奎妮的想象及回忆给大家营造了很多非常美的场景,写作的顺序,从疗养院到回忆的切换,到随意中间的各种叙述,关于海上小岛,关于马或狗狗;更有疗养院里来来往往不同的人的死亡。
但这一切被形容的非常美好,包括死亡。
我感觉很炽热,一个临死之人说。是的,你看到了炽热,你要接受它并把自己成为它的一部分,然后你就会平静地接受它。
是的,生活就是这样呀。
有些痛苦你不要对抗,成为他的一部分,然后继续自己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