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学生的脸,电脑屏幕上一个个头像后面,真有一个认真在听的孩子吗?新冠疫情爆发,学校延期开学,网络成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主要联系,可这条联系能不能达到学生在校时一样的效果,很多教师心里也没底。
在北京市育英学校密云分校的一堂班主任云端例会上,大家的作业吐槽验证了问题的严重性。不用当面听老师的“碎碎念”,怀揣着“反正老师逮不到我”的心思,有的同学一键屏蔽所有消息,彻底放飞自我。为了催交作业,老师们一遍遍发信息打电话,每天从早到晚,各种花式提醒。好不容易作业收上来,噩梦才真正开始。横着拍的,竖着拍的,拍得太远字太小的,离得太近拍不全的,曝光过度亮瞎眼的,灯光过暗看不清的,手机阴影挡一片的……
“能想到的各种问题,都会出现。”生物教师高光彩说,“改作业的时候,无论是通过电脑还是借助手机,一会儿放大,一会儿缩小,一会儿向左转,一会儿向右转,老师的颈椎是活动开了,但眼却受不了了。对着屏幕改上三五份,眼就发涩,发干,胀得慌,一段时间下来,感觉视力明显下降……”
更深层次的教学隐患在于,学生在校,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小测等方式检测作业的效果。线上学习之后,这些都很难实施。语文教师刘艳平说:“我们在这边不停地发送信号,却不知道对方接收到多少,甚至可能都没有打开接收装置。一直处于‘盲教’状态,就像是一拳打到了棉花上,面对着沉默的头像,从心底蔓延出浓浓的失控感和挫败感。”
一、孩子缺少陪伴不是唯一的原因
作业完成情况不好,原因究竟是什么?一场面向学生的作业调研在全校展开。问题包括不能按时交作业的原因?你最喜欢哪一种提交作业的形式?你最不喜欢哪一种提交作业的方式?你最喜欢哪种类型的作业?
调研结果显示,教师们能想到的学习环境变化,确实是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不好的原因。不少学生反馈,作业没有完成是因为没有家长监管。初二(一)班孙昊男同学说:“自疫情以来,长时间待在家里也是无聊,为了消磨时光,我会和伙伴们一起打打游戏,刷刷抖音、微博等,玩累了就睡会儿觉。我自己也觉得这样是在虚度光阴,但又缺乏自制力。面对老师们、家长们反反复复的规劝,我已经麻木,学习上也提不起兴趣。“还有学生反映一个人在家做作业没有同伴没法讨论。
而让老师们没有想到的是那些学生当着老师面不愿说的原因。有学生反映对作业没有兴趣,上了一天网课不愿意再做网络作业,还有学生反映作业难度太大、重复性作业太多、作业形式单一、各科都有很多作业就不想做了。
对老师们常用的作业提交方式,调研就操作是否便捷?答案是否及时反馈?答案是否有解析?是否有错题整理?是否便于师生交流和系统是否稳定进行对比。
问卷显示,目前学生作业提交方式有微信小程序、微信群、QQ群、问卷星、手机app等。借助网络平台,教师布置作业的种类也有一些拓展。作业的种类有朗读类作业(一起中学等)、题目类作业(伴你学等)、归纳类作业(思维导图等)、抄写类作业(抄单词、抄课文等)、录制类作业(录音、录视频上传)、记忆类作业(默写、背诵等)、实践类作业(写作文)等。92.41%的学生选择了微信小程序。原因是“操作简单”,且“答案反馈及时,以便进行知识整理”。
二、以学定教推动作业改革
一场以学定教的作业改革随即在北京育英学校密云分校展开。学校提倡教师精选习题作业,分层布置给学生,减轻学生的负担。校长李志欣说:“精挑细选题目,尽量让学生在40分钟左右能够完成。作业分层布置,让基础薄弱的同学也能检测一天的学习成果。“
对班里基础知识成绩不够好的后进生,物理老师席德利有自己的方法。他说:“要加强学生的积极性,就在对中等生布置的作业基础上稍微降低题量,注重基础知识的把握;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尽量留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小实验、小制作等。比如刷抖音已经成为学生的习惯,怎么利用好这一资源呢?可以推送一些小视频并取一些古怪的名字。“
教师的作业批改反馈也在变化。第二天早上的自主学习时间,老师可以把每个小组中的优秀作业展示在小组群里,还可以分享在其他小组群里,及时表扬学习状态好、作业完成及时的同学,从而激励同学们互相促进。对于作业认真又及时提交的同学,可以采用“作业减免”的方式,让学生们学习有惊喜。
根据学生建议,教师们布置的作业形式以智慧学伴和问卷星出习题作业为主,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练习解题技巧,为中考做好准备。同时辅助一些动手实践类的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这也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类作业,初一(1)班赵博毅同学表示:“我认为单纯的知识性手写作业缺乏多面性,虽然这类作业也是我们提高能力所需要的,但是在此基础上,带有主题性的实践作业更能激发我们的兴趣,丰富我们生活的多面性,达到全面发展的效果。所以我希望日后的作业可以增加些实践性的活动。“初一(5)班王辰安同学说:”居家学习期间,我们多了一些综合实践作业,比如说结合疫情画抗疫时间表,用英语介绍新冠病毒,画疫情相关的图表等等,这些有趣的题目不仅能让我们关注新闻时事,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相比枯燥的知识性任务,这些作业更能提起我们的兴趣。我个人最喜欢的类型是学科互动可以时事知识相结合还有足够发挥空间的作业,比如说刚开学时结合疫情用英语介绍新冠病毒的作业,在了解了新冠特点及其防护方法的同时还能积累单词,甚至复习生物传染病处知识,一举三得,益处多多。“
教学服务中心副主任罗蓉说:“当前教师布置的作业大多数还是‘一背、二抄、三练习’,停留在机械记忆和单一的书面上,偏于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培养。我们提倡教师的思维可以开放些,用大视野的眼光重新审视作业。把作业用几大类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联合表现出来,例如把学生的小构思、小创作纳入到作业范畴中去,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编一个小对话、小短剧,然后把学生的作品、作业通过文字叙述、PPT展示、视频等方式展示出来,这种创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对学生现在的学习有所帮助,对未来成长更是储备一种实用性技能。“
学校提倡强化学生分组学习。可结合学生意愿,教师建议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5-6人。每天晚上组员一起约定在哪个时间段完成哪科作业的内容,完成后群里汇报。然后留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在群里积极请教不明白的问题,有解题思路的同学可以录制小视频讲解,遇到巧妙的解题方法时也可随时录制讲解的小视频群内分享。
而在教师布置的作业中,任务驱动的学习形式比例也在明显增加。在学校教研部门的牵头组织下,不同学科教师将线上教学中需要深度学习的任务,以任务单的形式分配到具体的学习小组或个人,指导学生以思维导图、知识树、表格等多种方式呈现学习的过程,利于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进而形成学习的内驱动力。
三、走向线上线下融合
校长李志欣说:“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当最初的焦虑与慌乱,转变成各种尝试和探索,我不禁思考:当疫情过去,这段时间的网络教学能留给我们什么?有哪些措施是我们在线下学习时可以沿用的呢?“
以前线下学习的时候,每天的作业会遇到很多问题:早上会有学生到校抄作业或者胡乱补作业;课代表催交作业费劲,经常一天的时间都在零零散散的交作业;老师有时候不能及时批改作业;学生得不到及时反馈;老师讲易错题凭感觉等。现在,这些问题用一份电子答题卡就解决了。每天老师制作一份电子答题卡,学生做完作业后,填写电子答题卡及时上交,避免抄作业、催缴作业的问题;电子答题卡提交后即能显示正确答案,学生得到及时反馈,并且还能减轻老师的任务量;电子答题卡的数据分析,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把握学生的易错点,从而进行精准讲解。
疫情之下,大家慢慢习惯了网上学习,于是一些微课、小视频也开始流行并且被大家接受。录制一些针对重难点的微课,或者录制一些讲解错题的小视频,推送给学生,都能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有力帮手。
疫情期间,为了加强班集体的黏性,北京育英学校密云分校还开发出了深受学生欢迎的作业“挑战”模式。
“基础知识的记忆是为了运用其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倡导学生变换记忆方式,把基础知识变成问题给自己,并回答。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提倡把问题情景化、把做过的练习变形话。开始时是老师提出变形的问题,学生来回答;教师提供时政热点资料,学生来提问并回答。慢慢的变为学生自己来完成这个任务。我们把这项作业称之为信息瓶。“道德与法治老师赵宁说。
个体成长过程是自我挑战、同伴互助相统一的过程。同伴之间的良性竞争必不可少。因此,在作业的布置与完成过程中,有的老师设计了我给同伴出个题的环节。学生可以在设计问题后,选择挑战的对象,并有权利评价同伴回答状况。
传统意义上,老师习惯在信息差上领导学生,扮演权威的角色。现在学生成长程度特别是心理发展程度上,渴求挑战权威。有的教师就设计出我给老师出难题的作业,激发学生的兴趣。
李志欣说,无论线上还是线下,作业布置都要从“教师主挖”转向“学生自主”,按照学生的喜好设计作业,即“以学定教”,让作业富有挑战性,真正实现我的作业我做主。当疫情逐渐平稳,各年级开始逐步复课,我们期待能将线上作业的经验与线下作业结合,让学生没有难写的作业,让老师没有难催的作业!(《中国教育报》记者 施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