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之痒,当大家看到这四个字时一定想到的是婚姻当中的“痒”。为什么会有七年之痒的说法呢?据说,有两个方面。一是指人在婚姻当中,到第七年时容易进入大脑倦怠,那么婚姻激素与爱情激素就会相应减少或消失,之后人可能会对这段爱情产生否定,寻找新的“刺激”。二是人的细胞平均七年会完成一次整体的新陈代谢,这是指生理上的变化。
我写这一文,不是要讨论婚姻,因为不够资深。只是想借这个“七年之痒”的说法来写写我与语文的七年之痒。
还记得,2014年我自愿加入了语文湿地,就自觉地进入了自主学习语文与语文教学法的新天地。总感觉,我的骨子里就有一股像君姐说的那种青春的血液。我给自己的名字写的两句拙文:晨光无限好,杉木总长青。就是很好的证明。
我认识君姐那年也是进入湿地那年。那年我与语文在一起才刚刚满三年零几个月。那时语文不怎么懂我,我也不怎么懂语文。她和我在一起过的很迷茫,很悲催,很像梦,醒来就什么都没了。尽管之前在很多人的帮助下我和她得过一次小小的奖励。可也不能将我们的感情升温,不能把我们的心灵靠近。
后来,我把君姐所有的博文读了,买了她的书,我还把湿地里每期的推文读了。我知道了,语文还有一种东西,不仅仅是苦口婆心的语法知识,不仅仅是三令五申的死记硬背,也更不仅仅是令人死去活来的分数。那是有温度的语言,那是有动人的情怀,那还有人间的爱和胸襟。
我知道了,以前我不怎么懂语文。是因为我内心里的那份对语言的爱,对生活的爱,对一切的有温度的感知没有唤醒。没有被唤醒,是一种多么迷茫的无知的可怕的状态!
还好,在我和语文在一起三年多的时候我遇见了最美的青春语文和湿地语文。我现在爱记录文字,是我沉睡的心灵被他们唤醒了。我现在还跟语文在一起,感谢不尽。
都说,文人就是矫情。有时语文老师更矫情。为什么,因为语文老师感性多。可是如果语文老师不具感性,就不会是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我这话与一位名师之言同出一辙。
这两年,我感性多了,尤其在沉入文本时多些。或许语文,会喜欢我的感性的。
2015年到2016年,是我与语文在一起的第五和第六年。这两年,我都待在毕业班,都在年级最好的班级。我把语文最美好的面讲给我的孩子们,他们也把对语文的理解和爱分享给我,于是我们都觉得语文好美,好感人。
我们与语文在一起流泪,一起欢笑,一起深刻。语文,终于可以面朝分数,也能春暖花开。
那两年里,虽然16年的上半年我去生娃了。但是,语文带给我的这些温暖,捂热了我整整两个冬天。
那两年,我和语文离七年之痒还有一年。但我有点懂她了,相信她也懂得了我。彼此懂得,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直到今年八月,我们真的迎来了七年之痒。如果,我选择了暂时冷漠她,暂时不爱她,一定可以有很多理由,比如我要带娃,我有千头万绪的家务活,比如我要读闲书,我要看电影,还比如我要逛街,我要自己的其他生活等等。
但是纵使有很多看似冠冕堂皇的理由,我都没有选择忽略她。因为,凡事如果爱,就深爱。
于是决定徐水之行,我给出了我与语文独处的三天时间。那三天,纯粹是爱,纯粹是真爱,纯粹是真的热爱。
我让语文知道了,爱,是一个动词,而不是一个口中来回打转的名词。
那三天语文也深深地明白,我带给了她最好的王君,最好的肖培东,最好的董一菲,最好的窦桂梅,最好的语文同行者。
因为爱她,所以给她最好的。
我付出了,在这场行走中,我渐渐的更加懂得了书中所讲的情怀,所讲的生命的意义,所讲的语文的每一字每一句,所讲的沉入文字,所讲的在文字中出生入死,所讲的语文就是将我们领入生命的道场。
我想我做对了,这一辈子要近距离的真正地聆听一场名师的课。去听,不是为了效仿他们,而是发现更好的自己;去听不是去羡慕他们,而是更好的管理自己;去听,不是只是一时兴起,三分钟热度,而是你明白,努力,一切都是为了生活更好!且一切都不晚!
而我庆幸,在我与语文七年之痒的时候去了。
将来还会有十四年之痒,二十一年之痒,我想我应该可以稳稳的,走过……稳稳的,稳稳的。
到那时我想象着将来我五十岁了,走在校园里,能有如《送你一颗子弹》里描述的那样:
我50岁的时候,要风度翩翩地走在哥大的主干道上,头发灰白,满腹经纶,从我身旁经过的人,都觉得如沐春风。
只是,那时,我不知道会走在哪条校园的主干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