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前传:
上回,我们说到智瑶带着韩虎和魏驹去找赵无恤打架。
三个打一个,赵无恤肯定打不过。
好汉不吃眼前亏,打不过就跑吧,可是这赵无恤往哪里跑?
《资治通鉴》在前文里其实埋了一个伏笔,杨老师现在告诉大家。
赵无恤他爹赵鞅还在的时候,任命尹铎去镇守赵家家族的根据地,如今的山西省太原市。
当时尹铎出发前问了赵鞅一个问题,
“老大,你是希望太原成为你的主要财政来源还是希望太原成为你以后有难的时候可靠的退路啊?”
大家注意,尹铎肯定是赵鞅的心腹。
为什么呢?
首先,赵鞅作为赵家的家族长,不可能随便派一个人去镇守他家的起源之地。
其次,尹铎这么问赵鞅,实在是太直白了,把“有难”二字都直接说出来了。
这相当于说“将来你要是被人打了咋办?”
能说出这种话,赵鞅还不责怪,可见俩人的信任程度。
大家无论是交朋友,还是混职场,切忌交浅言深。
你和人家没处到那个份上,你在说话上就一定要掌握好距离和分寸。
赵鞅是怎么回答的呢?
赵鞅说“当然是,等我出事的时候,太原能成为我最后的屏障了。”
于是尹铎前去太原就职,减轻当地赋税,整修战备。
赵鞅对儿子赵无恤说,
“晋国如果哪天出事了,不要觉得尹铎年轻不靠谱,也不要觉得太原距离首府太远,一定要去投靠他!”
从这句话里,我们也可以掌握说话的艺术。
赵鞅和自己亲儿子那关系可谓是相当亲密了。
这句话实际的意思就是“咱家出事了,赶紧往太原跑!”
但是赵鞅并不这么说,而是说“晋国”出事了。
为什么呢?
想必是赵鞅了解自己儿子年轻,没有经历,因而承担不了太大压力,所以不好直说,怕孩子多想,思虑过重。
这是公元前400多年前的事情,作为一位父亲,赵鞅对自己儿子说话的技巧是多么值得现在的父母学习啊!
我们看后来赵无恤的表现,他不顾韩家和魏家的猥琐发育,自己和智瑶硬刚,我们就能推测出,这个孩子没经历过多少挫折。
他爹肯定比我们更加了解他的孩子,对于这样的孩子,必须选择说出适合他的话来。
杨老师也接触了很多父母,特别是三四线的父母都开过一个类似的玩笑,
那就是逗自己的孩子或者是别人的孩子,
“你不是我们亲生的,而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
说完看孩子难过的表情,自己哈哈大笑。
杨老师觉得这样的父母简直是愚蠢至极,根本就不配做父母。
他们用谎言引发了孩子对自己身世的猜测,心理负担和压力将是多么大!
虽然随着孩子的长大,很多人会有心理自愈,但是童年的创伤往往伴随一生,让孩子带着强烈的不安全感走向社会。
和赵鞅比,太多太多的父母不合格了。
我们话再说回《资治通鉴》。
讲完这段插曲以后,我们继续讲赵无恤挨打以后逃跑的故事。
摆在赵无恤面前有三条路,
第一条路,去山西省长子县,因为这里刚刚修完城堡,坚不可摧;
第二条路,去河北邯郸,因为这里财政充实,有钱有粮;
第三条路,去山西太原,因为赵无恤他爹曾经对他有过叮嘱。
如果是你,你怎么选?
这里就显示出赵无恤的过人分析能力了。
赵无恤认为,
第一条路,山西省长子县刚刚完工城堡,人民精疲力尽,如果让他们再卖力守城,搞不好会投降啊。
第二条路,邯郸财政充实,那是因为当地官员搜刮百姓,百姓本来就讨厌统治阶级了,我这一去,谁会帮我啊?
第三条路,山西太原,我的老家就住在这个屯,而且尹铎又待百姓宽厚,得民心者得天下啊。
经过赵无恤一通分析,他最后逃去了山西太原。
杨老师当年还记得伊拉克战争,美国先打下伊拉克港口巴士拉,然后攻占巴格达,接着攻占萨达姆老家提克里特,
如此看来,领导人的老家真的是最后的避难所啊。
这边智瑶还是不放过赵无恤,带着韩虎和魏驹跑去山西太原接着揍赵无恤。
年轻人啊,下手不知道轻重。
那这次赵无恤能否死里逃生呢?
听杨老师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