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al 2017-02-06 陈诺 张德芬空间
朋友难过了,失恋了,跑来倾诉,我却不知道该怎么做;
女友身体不舒服,求安慰,我却除了“多喝热水”之外无言以对;
身边人受了委屈,在我面前落泪,我却呆若木鸡,心中着急,使不上劲……
当一个人把他情绪脆弱的一面暴露在你面前时,你自然而然就会感觉到,自己是被信任,被亲近的,一股想要帮助对方的责任感也会油然而生。然而懂得适当的安慰方式,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人与人之间,最难的是设身处地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承认,安慰人是一项技术活儿,并不是有心就能做得好。人们经常彼此安慰,却又常感觉没到点上,有些时候,生硬的安慰方式甚至会给对方的情绪火上浇油。
我的一个朋友就曾来问过我,该拿哭泣中的女友怎么办才好?他说,女友工作很不顺心,老板暴躁,同事苛刻,下班对着他常常抱怨,边说边哭。一见她哭,他的心里就慌了,做什么都不对劲。
一开始,他忙着转移女友的注意力,带她出去玩,送她吃的,给她买礼物,可她依旧沉默寡言,闷闷不乐,有时强颜欢笑,看上去心不在焉;后来,他试着给她出主意,想办法,劝她辞职,可是每说一个都被女友否决了,还怪自己不懂体贴,不谅解她心情。
最后,他只能给女友看一大堆心灵鸡汤,让她想开点,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下,女友干脆不理他了,电话不接,短信不回,对他是越来越疏远,对自己生活闭口不提了。
我问他:“你自己最郁闷的是什么时候?”
他想了想说:“是两年前丢了工作,收入骤减,身边一个朋友都没有的时候。”
我又问:“那如果当时有个人告诉你,嗨,别想了,退一步海阔天空,拉你去吃去玩,或者直接对你喊,去找工作啊,在这儿发愁有什么用,你会怎么想。”
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皱着眉说:“我会叫他滚蛋!”
在身边人情绪低落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好为人师,埋首于出谋献策,将对方的烦恼,简化成为一个单纯的是非问题,而不去想,对方当时当下,最需要的是什么。
最好的安慰是“我懂你”
我继续问朋友:“设想一下,如果是你在单位被上司挑三拣四,有意刁难,被同事指指点点,不冷不热,现在回到家了,你希望女友怎么对待你?”
他想了想说:“我最希望她给我做一顿普通的热菜热汤,陪我看一会儿无聊的娱乐综艺。”我反问:“你不想她带你去吃豪华大餐,看喜剧大片吗?”他一拍大腿,整那些没用的干什么呀,我也真是傻。
那做完这些,还有吗?我想抱着她静静坐一会,说说单位的烦心事。 你希望她给你出出主意吗?不,我希望她静静听着就行。听完了拍拍屁股就走吗?不,我也想听她说两句话。
说什么最中听,最合你心意?我最想听她说:“你真不容易!”
太多太多时候,我们对身边人诉说自己的艰辛和悲伤,为得也许就是这么一句,你真不容易。这句话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说出的,这需要听者具备相当的同理心,对说者怀有足够的“共情”。
换句话说,就是与对方换位思考,感同身受的能力,它能让我们精准把握到对方当下最需要的是什么,恰到好处给予对方,最温柔暖心的安抚。
许多冷读术(冷读术:通过眼神观察,言谈举止,举手投足之间了解到他人的心理活动。甚至通过一些言语或者行为动作去控制对方的一种社交常用方法。)都曾介绍过,在谈话中,如果不知道该接什么话,重复对方的最后一句话,往往是不会出错的选择。
而心理学则要告诉你:在对方情绪激动,有强烈的感情,如悲伤、愤怒、痛苦,喷涌而出时,用言语来肯定他当前的这个状态,往往也是不会错的选择。
比如,“我能理解,你现在很激动”、“我感觉到,你真的很难过”、“我明白,你真的不容易”,这些简单的句子,往往能激发对方更强的倾诉欲,使他们不断地说下去,情绪也不断发泄,最终趋向平静。
一句“你真不容易”,绕开了问题本身。它没有解决问题,也没有否定问题,更没有放弃问题,它只是肯定了当事人在问题中所处的状态。
但这一句话,又带有属于它的治愈力量,因为它表达的是一种“看见”,它看见了对方在当下的心情,看见了对方的无奈和无力,并且这是一种善意的目光,不带丝毫的责怪与贬低,充满了理解与体谅,又怎么能让对方不心有所动,感到释然呢。
人际关系就好比一面镜子,
照见他人,更照见自己。
“看见”是一种能力,它本身就不容易。能“看见”别人伤痛的人,对自己的伤痛必然有觉察, 而“看不见”别人的伤痛的人,对自己的伤痛就可能有一定程度的忽视。
我的这位朋友,如他所说,曾度过一段最艰难的时期,那段日子里,他没有向任何人诉说,只是埋头苦干,一个劲地寻找出路。最累的时候,他曾经连续两周飞了13个地方谈业务,晨昏颠倒,几乎全在飞机和火车上吃饭睡觉。
这样的环境也渐渐养成了他凡事先将情绪丢在一边,埋头做事的习惯。他对自身的情绪感知,就存在一定的压抑,又谈何对女友的情绪能敏锐疏导呢。两人在一起,没安慰两句就开始出主意,也是几次争吵的导火索。
在安慰人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我们要面对的不是对方现实中遇到的问题,而是他当下的这个情绪。无论此时此刻,他的感受因何而起,我们都要以他的感受为中心,来设身处地地思考对方最需要的是什么,而不是拉着他马上就开始面对问题。
其实,作为当事人,有时对事情有着更近距离的了解,并不需要身边人出谋划策,之所以对朋友诉说,就希望有个人能“看见”自己当下的状态。我们作为安慰者,最好不要无视他的状态,跳过他的情绪,去寻找事情本身的解法,那样是事倍功半。
透过人们安慰别人的方式,我们就能看到他们是如何对待困难时刻的自己:有些人,对别人的倾诉,似乎总是抱一种不耐烦的态度,仿佛在他们眼里,这点小事不值得难受,不值得提起,喝几瓶酒,唱一晚上歌,也就没事了。
这样的人,在对待自己的痛苦时,也必然不能用一种端正的态度来面对,不是寄希望于娱乐来转移注意力,就是根本不承认自己受烦恼所苦。因为他们从根本上不能忍受自己处在痛苦中的状态,所以对别人的痛苦也就无法直视,无力处理。
而有些人,面对他人的眼泪会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忙不迭答应对方所有要求,这可能是一种无法承受情绪张力的表现。
他们习惯处于较简单的情感关系,不适应应对太复杂的情绪往来,而同样的,在他们陷入痛苦甚至崩溃的时候,可能也会下意识希望周围人对他们百依百顺,希望自己能成为周围关注的核心。
因此,在安慰人之余,我们可以观察一下自己在遇到困难时,是如何排解情绪的,因为我们与困难时的自己相处的方式,会直接投射到我们与身边人相处的方式之中。
如果我们得到过类似“不会安慰人”、“太理性”的评语,就可以想一想我们自己在遇到困难时,是不是也常常是压抑着负面情绪不让它得到释放。如果身边有人曾认为我们在倾听时不耐烦、敷衍了事,是不是有可能也是我们与自己的相处出现了一些问题。
人际关系就好比一面镜子,照见他人,更照见自己。有时,我们看见别人身上的伤,其实是长在自己的身上,而有时我们抚慰别人身上的痛,到头来治愈的还有我们自己。
同理心和共情,这一交织在人情感关系核心永恒不变的主题,是每一个人终生必修的课题。
今日互动
亲爱的朋友,你听到过最好的安慰是什么?它带给你过什么“不可思议”的力量?
欢迎在评论留言,跟我们分享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