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下一身尘土,睡了一个好觉,终于清清爽爽地坐到电脑面前敲字。
这一站,我们去的是武汉,为了武汉大学的樱花。
那天,老谢说,我和小C和FF计划要去武大看樱花,你要一起去吗?我说,好呀,你问问小C和FF,她们不介意的话我就一起去。
行程就这样定了下来。相比以往出行前的忐忑不安,这次显得安然自在。大概是这段时间经常跑这跑那,当出门变成一种习惯,便多出一种“没有到不了的远方”的坦然。
此地空余黄鹤楼
老谢已经提前在Airbnb上定好了民宿,一出高铁站,我们便直奔建安街春天里。整理好行装,填饱肚子,向黄鹤楼出发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三点多了。
黄鹤楼是一个毫无争议的必去景点,大概是深受古诗的“毒害”,感觉来了武汉,黄鹤楼就是一定要去的。
走过一条商市街,来到黄鹤楼的脚下。一进景区大门,是个小小的湖,垂青的柳树在湖边摇晃着腰肢。跟团的阿姨们围绕着柳树拍照,拍照姿势十分复古,好玩极了。走廊的墙壁上,铺满了历朝历代的碑文,草书、行书、隶书、篆文……我们尝试读碑文上的字,并不能读完通顺的一句。
沿着台阶往上走,抬望眼,天空之下是郁郁青青的树木伸展着枝丫。一旁的墙瓦上覆盖着青苔,蜘蛛丝残留在屋檐下,别有一种旧时光的味道。
穿过一道拱门,黄鹤楼就在正对面迎接我们。崔颢那首著名的《登黄鹤楼》赫然地印在石壁上,有眼不识字的我们,居然先看成“瞿颖”又看成“瞿颢”,最后才恍然大悟那是崔颢呀。忍不住感慨,游览景区真是考验文化水平!
老谢同学在来之前画了6张景点的图,他的目标是拿着画好的图和每个景点合照。黄鹤楼是其中之一。于是我们先爬上了黄鹤楼对面的敲钟台,找到正确的视角和黄鹤楼合照。老谢同学对于“合照”的执着,贯穿了整个旅程,增添了游玩的乐趣,也延长了一些计划好的时间。
黄鹤楼到底有多层高,我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我连喘气的时间都没有停,一直往上爬。途中遇到一对和我一样气喘吁吁的母子,我和那个母亲相视而笑,又和那小孩边比赛边互相打气。
高处的风景确实很好!当我站在黄鹤楼的最高层,正是夕阳西下时分,远望着那一江水,想起了那一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俯瞰四面的风景,花草树木,高楼叠嶂,江河横流尽收眼底,我才惊觉自己是多么渺小的存在。在宇宙万物之中,我不过是小小的一粒尘埃呀,那还有什么可以耿耿于怀的呢?这样看来,登高望远,也是舒缓情绪的一种好方法。
顶楼的四面墙壁之上画着很多画。正面的三幅占满墙面的壁画分别是“流逝”、“浪淘沙”、“华年”。“流逝”记录的是长江千年的文化,“华年”记录的是黄鹤楼的兴衰变化,而“浪淘沙”顾名思义,描绘的正是长江的浪潮。侧面环绕在墙壁之上的9幅小画,描绘的是长江的上中下游。这是蹭其他人的导游听来的小知识。在湖北省博物馆里,也遇到一位志愿者阿姨,听了不少有趣的历史知识。
我们在黄鹤楼上寻找着各种视角,摆拍着各种姿势,在夕阳的余晖下,结束了黄鹤楼之行。一批又一批的游客来了又去,每日五点半以后,饱受游客喧哗了一天的黄鹤楼终于可以享受属于它的夜的安宁。
游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游人去了又复返,惟盼暗夜慢悠悠。
樱花飘落使人愁
第二天一早,我们奔往武汉大学。门口排队检票,一直为自己提前预约的机智感到骄傲,特别是遇到没有预约进不去的人。
从西门往里走,门口是正在建设的工地,少了点校园的气息。从以前就一直心心念念要去武大看樱花,却完全不记得这样的念想从何而来。情不知所起,终了此愿……
看樱花的人很多,我们在人群中并肩接踵。武大的樱花都是白色的,放眼望去,一片白茫茫的花海,像是雪一般。走一走樱花大道,从路旁伸展而出的樱花错落有致地撑起了一片花的天空,让人情不自禁地仰头,仿佛周围的游人瞬间都消失了,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这樱花海里沉醉着。
趁着旅伴们拍照的空隙,我独自在樱花大道穿行。偶遇一对六七十岁的老爷爷老奶奶,两个人拿着手机艰难地自拍。于是,我便自告奋勇地给他们拍照了。老奶奶看到照片,很开心地说真漂亮,老爷爷则是双手合十对我说“谢谢”,我赶紧回礼。
路的尾巴,是一群武大的学生在拍和樱花有关的MV,一群人拿着吉他,高声地弹唱。灯光、摄像机、脚架围绕在他们中间,但仍然挡不住他们的歌声。年轻真好,武大真好!
走到路的尽头,一块石匾吸引了我的注意——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这大概是本专业毕业生的情怀或者执念吧,脚步不由自主地走了进去。游客们都沉醉在樱花里,留给这个学院一席安静之地,没有游客,偶尔有一两个学生走出走进。走廊上满是个各种各样的新闻图片,我逛了一圈出来,发现外面下起了小雨。
撑起雨伞去找我的旅伴们,沿着来时的路走回去。游人们都去避雨了,虽然因为下雨感觉到又湿又冷,却也因为下雨多了一份安静。
仰望天空听春雨,雨打樱花声声轻。花瓣飘落似无情,樱雨缱绻两相依。
武大的樱花大道坐落在老斋舍和旧图书馆的下方,土黄色的旧建筑,朱红色的窗框衬托着一片又一片白色花海,看起来特别的美,特别的古香古色。
老斋舍现在还住着学生,外面贴着“学生宿舍,禁止喧哗”的标示牌。这座老斋舍有四座宿舍楼,由三个罗马式的拱门相连,每层宿舍以《千字文》命名,形成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等16个斋舍。想象着住在老斋舍里的学子们,推开窗,就能看到一片樱花海,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但同时,想到他们推开窗就得看到比花更密集的人头,会不会也有一些烦躁呢?武汉学子们应该更喜欢享受属于他们的夜樱吧……
静居无旅客,樱花落窗台。鸟宿墙边树,生归雨下门。
游走于老斋舍和旧图书馆之间,旧建筑和樱花带来的浓郁的文艺气息,让人深深地怀念校园时光,让人有一股淡淡的愁绪和遗憾,还有一股想要重回校园的冲动,也让人分外珍惜眼前这才刚相见就要再见的美景……
东湖亦能比西湖
听说东湖的樱花开得也极好,心心念念要去看漫天樱花的FF,对东湖的执着丝毫不逊色于老谢对合照的执着。
第三天,我们经历武汉的塞车,实现老谢合照的目标,在下午4点左右到达了东湖的西门,得知樱花园在5点半的时候停止售票参观。
在门口问安保人员,从西门到樱花园需要多久,答:“步行需要两个小时,建议在门口骑个单车去,里面估计也找不到单车了。”感谢无处不在的共享单车,让我们能赶上东湖樱花园的闭门时间。
从西门骑过来樱花园的这一路风景,让我印象深刻。一望无际的湖面弥漫着淡淡的烟雾,湖波在风中轻轻地荡漾开来,两排高大笔挺的树仿佛连接着天空和地面,像是在秩序井然地列队欢迎游客的士兵。在看不到尽头的大路上骑着单车,心中不禁升起一种无所畏惧的坦荡来。我现在闭上眼睛,还能看到这一幅画面,还能感觉到风从我耳边呼啸而过,虽冷,且静,且清。
东湖之大,是西湖的六倍。我们花了半个多小时才从西门骑到樱花园。虽然樱花园停止售票是在五点半,但并没有驱赶游客离开,园区里面的游客依旧人满为患。听到很多游客在讲粤语,有一种身在广州的樱花园的错觉。
相比武大专一的白,东湖的樱花品种和颜色都更丰富一些,数量也更多:白色的,粉色,粉红色的,一片,两片,三四片……樱花园的门口有一片黄灿灿的油菜花田,里面也有其他的一些灌木丛的花草,与樱花树高低相应成趣。
东湖正值樱花节,确实有浓浓的节日的味道,表演舞台,小吃街,cosplay的人群,荧光装饰,从树下往上打的各色灯光,音响在放着《我是冬天里的一把火》和《大王叫我来巡山》……十分热闹。
我感觉到这种过于商业化的热闹和繁华,让东湖樱花的美都失色了……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我已经钟情于武大的樱花了,所以就看不见东湖樱花的美。
但东湖仍是值得一去,不看樱花,也有很多比樱花更美的风景,一点不比西湖差。西湖的美是一步一景致的精致,而东湖的美在于它的辽阔与大气。
从樱花园出去,惊觉是东湖的南门。大家吐槽着,如果下午来的时候,直接到南门就可以省去骑行的时间了。但细想,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一路骑行的乐趣和风景,我们也收获啦,何尝不是美好的体验!
武汉归来更爱粤
细数过途中的风景,就不得不来吐槽一下大武汉的各种细碎的坑爹之处。
一出地铁,打的。20分钟以后看着那价格越来越高的表,忍不住问司机,还要多久?司机答:“还有七八公里吧,市内在建地铁,堵车,走的是外面的路。”下车,一百多。明明滴滴打车那里显示的是六十多呀!
去各种不同的景点,我问:“有地铁吗?”答:“你想去的地方都没有地铁,并且在建地铁。”所以,无论去哪里,无论什么时间,永远塞在路上。
到处在建设中的大武汉,空气中都蒙着一层灰色的尘和雾,的士、公交、私家车都覆盖着一层或厚或薄的黄色尘土。奈何我无处安放的大长腿,每回上下车都帮司机擦车了。
大武汉应该是一个只有特产,没有美食的地方。户部巷是小吃集中地,热干面、米糊酒、糕点、小龙虾、烤鱿鱼、卤猪蹄、炸香蕉、烤鸭肠……昙华林是小资文艺的城堡,咖啡蛋糕手工艺……楚河汉街是购物天堂,时尚大牌星巴克……于是,我们从大武汉买回了一堆全国都有的“周黑鸭”作手信。我能肯定地说,我在大武汉吃过的最好吃的东西是小C煮的早餐鸡蛋面!
而我在大武汉学得最到位的知识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景区门口、影院门口、各式各样的立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处不在,就像空气中的尘土和塞车一样。
尽管樱花的美,还在脑海里挥之不去,但是,我们归心似箭。第四天中午,在武汉的高铁站吃过一顿巨难吃的快餐,我们毫无留恋地坐上了回家的高铁,心心念念要回来吃一顿丰盛的大餐。人们说的,吃在广东,果然不假!
今天早上,骑着单车,清风拂过我的面颊,蓝天映在我的眼底,阳光照出我的影子,我深深地感到自己对这座城市的热爱。
每一趟旅程都有好的体验和不好的体验。有时,旅行的意义不在于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而在于外面的世界有多无奈。这样,我们才能真真切切地感觉到——生活就在此处,别处还是经过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