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阐述了死是一种存在可能性,人的存在就是向着这种可能性而去存在。李开复在生命面前,质问人生,思考生死。他认为“向死而生”是修的死亡学分。死亡是每个人无法逃避的问题,是一种生命的常态,是生命的最后一课。
十八岁以前的我,对生死没有任何的概念,无任何见解与感受。不知道从何时起,随着不断地长大,身边熟悉的人逐渐老去、故去,不知不觉地开始思考生死。有时候想着想着很不得解,到最后不愿接受结果。人从出生开始,死亡就成为了每个人的归宿,最终的落幕。
何为“向死而生”?一个人得有多大的勇气和信念,才能做到这样,“向死”怎能“生”呢?我想不通,心中充斥着对死亡的恐惧与无奈,反感任何关于死亡的主题,甚至害怕得彻夜难眠,那段时间我陷入了恐惧的深渊,内心敏感而困惑。觉得没人救得了我,感到迷茫与无望,有种等死的感觉。
偶然之间,我看了一些有关生死主题的书,有了很多的人生领悟。繁花落尽,叶落归根,四季轮回,昼夜交错……万物更替不休,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人的一生就像一列前行的火车,不论旅途长或短,快与慢,都有到站的时刻。我们都会经历生的喜悦,也会感受死亡的恐惧。
“向死而生”是一种对生命尊重的信念。有了死的警醒,才有追求生命意义时的坚强果敢。学着接纳死亡,更加敬畏生命。在有限的时间里,大步前进,做自己喜欢的事,珍惜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拥有真情挚誼,回归自我,追求本真,让人生无憾,拼尽一生努力探索生命的价值与其存在的意义,在流动的可能性中看到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