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什么样的世界?
现代社会是一个极端推崇科学的社会,即使是仍然相信上帝和神的个体,也常常试图以科学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当然他们的努力常常被视为徒劳无功的。但是,在如果们对于科学置于如此之大的信任,是否我们也应该在某个时候回首:到底科学的本质是什么?到底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这二者是否在绝对意义上有着一致性?
什么是科学?
科学是现代社会中另一种形式的迷信,当然这种说法并不是为了否定科学,而是更好的利用科学。
科学最大的特点莫过于寻求可重复性和可预知性。我们常常谈论的现代科学是以卡尔·波普尔的可证伪性前提为基础的科学,或者说,信息合集。
为了更清楚的理解科学,我采用另一种更通俗的表达方式:科学的本质在于,通过确切的证据和过程,实现从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特定情况发生,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任何情况的转换,以寻求隐藏在事物背后的普遍真理。
在另一层面上,我们可以这样表述这一观点:我们总是在寻求确定性。
确定性有何不好?
首先,我们给出答案:确定性没有任何不好,它可以帮助我们对未来做出更加确切的估计和计划。但是——重要信息永远躲在但是背后——寻求确定性的过程,经常会带领我们到达死亡之地。
肯定有人会问原因:何以见得寻求确定性会引人入歧途? 因为这个世界是一个沉默的世界。
为了寻求这个世界的确定性,我们总是依赖于各种各样的证据和行为过程,但是我们常常会忘记:这个世界是沉默的——它永远不会告诉我们所有的信息。
沉默的世界
沉默的世界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这意味着即使我们以最科学的方式做出的最佳决定,仍然可能是错误的。因为我们信息是不充足的,或者说我们的信息是有缺失的。
如果我们更仔细的看待这一问题,甚至我们所面对的问题还会更加绝望: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甚至不知道缺失了何种信息。
幸存者偏差
幸存者偏差是一种常见的“世界是沉默的”例子,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需要从多个方面展开,但是幸存者偏差使得我们的信息只能来源于有效的渠道————毕竟,死人不会说话。
但是这些信息获取的渠道无疑会带给我们一些缺陷,幸存者偏差即是其中一种。
举一个老生常谈的例子:在二战期间,人们发现幸存的轰炸机中,机翼中弹的数量很多,而机身中弹的却很少。因此人们认为我们应该加固飞机的机翼。其实不然,就是因为机翼中弹多还能飞回来,所以机翼中弹并没有影响飞机返航;而机身中弹的少则说明了子弹打中机身对飞机的影响更大,导致飞机不能返航。
注意力偏差
关于注意力偏差我们可以举出很多例子,去年十月左右,Google Chrome发布更新修改了其部分默认设置,对用户的隐私造成了极小影响。我不想说这些影响毫无意义但是在信息泄露这么普遍的今天,这些改动可能意义并不太大。但是,整个互联网瞬间轰动,各大媒体和大V纷纷抨击Google。而在今年初,微软也发布一项浏览器的重大改变:将在未来启用Chromium内核,然而整个互联网反应平平。
我们想一下,到底是浏览器改动部分默认设置影响大,还是改变内核影响大?答案毋庸置疑,改动浏览器内核无异于重新设计一款浏览器。
但是整个互联网的反应确实值得我们考虑,用户群体的剧烈反扑,有时候不见得是坏事。因为这意味着用户群的巨大规模和对于产品的关心,但是平平无奇的用户反应可能意味着另一件事,那就是用户的大量流失。
所有,我们有时候不禁还是会想到:沉默的信息到底意味着什么?沉默到底意味着什么?
关于本文:写作之初是为了从“沉默的信息”这一角度讨论各种启发式偏差,但是随着写作的不断进行逐渐发现,目前学术界对于世界的认识还是异常的不充分,如果完全以学术派的眼光观察世界,无疑会太过于片面。所以,本文中我选择脱离学术的观点,仅仅从生活中来讨论这些常常让人犯错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