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5月20日也成了节日,情侣们互相表达爱意又多了一次机会。
那天,有好几个人一大早就发来祝福短信:520快乐!我回:520快乐!然而,我工作很忙,一直忙到晚上八点多,解决了一个大难题,是的我很快乐,不过跟520没什么关系。打开朋友圈,看见好多人晒礼物,晒微信转账,还看到了有人发了牵手照,配文: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笑笑,祝福这些人…
一直以来,觉得秀恩爱这种事都是人类的正常情感 ,也就自然接受度比较高,居然也成了自我修行的一部分。
又有一条微信进来,是一个学姐。她问:“今天约会了吗?”诶?她想说什么呢?不知道我单身吗?
我继续忙着手头的工作,学姐见我半天没回,又发了一条40多秒的语音:小和啊,我这儿有个特别好的脱单机会,一下子就想到了你。我们单位的一个采购商会议,其实就是一群人吃吃饭聊聊天,互相结交人脉。这不是520嘛,我们两口子准备出去吃个饭。想着今天大周末的,你也应该没什么事。这么好的机会,你可不能错过啊,别说我没想着你。到了签个到就行,别忘了哦!
我...先别急,容我冷静的分析分析。学姐说大周末的又是520,我应该没什么事,那么在她的概念里,什么样的事情才叫事呢?谈恋爱?约会?还是满世界的寻觅异性?其次,她想和老公出去吃饭,请我帮忙签到,为什么可以如此的理直气壮的?难道一切异性相处的时间都可以创造出比单身人士更高的价值?难道真的是非单身人士居上,而我们这些单身应该责无旁贷的为其扫清一切障碍?经过学姐一番话,我反省了自己,论一个单身狗的自我修养,还是很欠缺啊!我要滚回去深刻反省,以期有朝一日能够将这种春风化雨般的关爱化作我无尽的求偶动力。
哦,这是歧视吗?单身歧视!
这是最近才被提及的一个话题,但是它一直都存在啊,否则怎么会有“单身狗”“剩女”“光棍”“老处女”这样的词汇?
我们经常听到有人把亲密关系或者婚姻描述成人生中的必要事件。好像没有恋人,没有爱人的生活就是不完整的,而不结婚的人一生都是不完整的。
我们被动的陷入了一些迷思当中,还被各种负面情绪裹挟,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在责备着自己,因为事情的主因是我们自己。是我们做得不够好才成为别人口中控诉的对象。在一项调查中显示,只有4%的单身人士主动反馈说自己受到了歧视,但是当调查对象锁定在单身女性身上时,这个数据是100%,人们对于单身歧视的认知是不足的。
那些带给我们压力的迷思当中,一直认为单身是不同阶段亲密关系的过渡阶段。
中国人对于房子有特殊的情感,大多数人觉得安居才能乐业,因为房子能带给人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是成就事业的必备条件,有了房子以后,他们才能认真的对待自己人生从此以后的每一天。我们也说过,成家才能立业,因为婚姻可以带给人安定感的同时,女性还能为男性打理好家中一切事务,好让他无任何后顾之忧的拼事业。
近几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我们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认可,于是有了和男士一样的工作权利,我们感恩这样的时代,工作赋予了我们尊严及价值,这是社会的进步,但根深蒂固的思维似乎总是如影随形,挥之不去。单身不是任何关系的过渡阶段,我们热爱自己的生活,认真对待着生命里的每一天。而对于那些内心单身的人,他们把单身作为自己惯常的生活状态,享受一个人遗世而独立的感觉。这样的单身者,单身就是他们最舒服的状态,而非“过渡阶段”。
另一个迷思:已婚人士高人一等
一个结过婚的人,看着两个单身的朋友,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你俩凑活凑活得了。一个朋友看着她朋友圈学乐器爱写作样样出色的朋友,不禁发出了赞叹,旁边的已婚同事说:那又怎样,还不是个单身。妈妈对26岁的女儿说:那个小你3岁的男孩,人家不介意你比他大,你就别挑剔了。两个同事关系的女孩去吃饭,一个认真切着牛排的时候,另一个笑着说,没有男朋友,你的牛排切得很辛苦吧...... 这些都不是段子,是发生在我和朋友身上的真实事情。你认真工作,坚持运动,会弹乐器,热爱旅游,精通厨艺,爱好看书...在你妈眼里,你只是个不结婚的神经病。
8月2日,“央视新闻”官方微博发布一则关于单身女性不能使用冷冻卵子生育的新闻,称冻卵子时,必须出示三证:身份证、结婚证、准生证。8月3日,韩寒转发该微博,并发文:自己的卵子自己还不能用了吗?孩子的成长需要健全的家庭和父亲教育,否则很惨。这是主流生活,有当然最好,但我们也要给非主流人群选择的权利。况且结婚的不是没可能离婚,单身母亲也不是没可能遇到爱人。不要不给和你想法不一样的人选择的机会,还给别人假设最坏的后果。女性不是男性的生育机器和移动子宫。谢谢韩寒,此番话大概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相比于美国和亚洲的韩国日本,中国这一政策是在性别歧视和单身歧视上展现了一个大国姿态。
《欢乐颂2》里面的樊胜美,在没谈恋爱以前是一个精神独立,头脑清晰的女孩儿。最大的痛苦就是家庭带给她的,她时长觉得自己在深渊里挣扎,身心俱疲。后来终于和痴心追求的男孩王柏川确立恋爱关系,樊胜美像抓住的救命稻草一样,她把自己人生的几乎所有希望都寄托在这个男朋友身上。对他期待很多,希望他在上海尽快买一套房子,给自己一个家。希望在自己为家里事情头疼的时候,男朋友也可以第一时间出现帮他解决。解决的不好,还会兴师问罪。平心而论,大家都是同龄人,都是自己打拼,一个人为什么要把所有的希望和可能都寄托在另一个人身上?这样说白了,是巨婴人格,觉得全世界都应该围着她转,都应该为她牺牲。但究其本质,是他用“唯一的亲密关系”取代了多元的“情绪关系”。一个人再爱另一个人,他的精力和注意力也是有限的。聪明的做法是,让自己的情绪关系多样化,找到合适的倾诉和解决问题的对象,但最主要还是自己。这才有可能收获高效洒脱人生。
社会给每个人的标签太多了,性取向、是否单身、是否生育、生几个.......绑架着每个人的内心和生活方式。但受了歧视又怎样,该恋爱恋爱,该单身单身,该撸猫撸猫,各自安好,互不僭越。这大概就是和谐社会最好的样子(微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