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育对当代的启示

《礼记》有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中国几千年的诸子百家、经史子集,已足以证明教育的重要意义。时至今日“教育重要性”的话题应该偏向于政治宣导而不是学术研究,从学术的角度讲“如何教育”才是至关重要的话题。

图片发自简书App

古今教育在制度、内容、方法上虽有较大差别,但是这很大程度上缘于不同的历史背景,两者之间的对比缺乏客观标准。

此外,古代教育与当代教育并不是两个相对孤立的主题,而是存在着复杂的历史和传承关系。

例如当代的高考与古代的科举,既有传承的关系,也有不同的操作,其中涵盖政治、历史、经济等诸多因素,不是简单从教育角度就能分析清楚的。

但是笔者认为《大学》中有一句话涵盖了古代教育的精华,本文以此句为标准简述古代教学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大学》有云:“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禁于未发之谓豫

邪恶的念头未发生之前,就通过教育加以禁止。

当代教育借助经济和科技可以提升大众的学历水平,可以培养知识精英,这都是古代教育所不能企及的。但是产业化的教育导致商业性质浓郁,功利化的教育导致师德学风的陷落,有科学家但难有圣贤君子,“高科技将被如何应用”是一个不寒而栗的问题。

古代教育首重德行,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学文)德为第一。可能古代教育过分注重道德教化,甚至是思想的禁锢,轻视了科学技术,但是就如王阳明所说:“若‘诚意’之说,自是圣门教人用工第一义,但近世学者乃作第二义看。”

学术可以自由,思想可以碰撞,但是社会基本道德观必须统一。古时以“孝廉”为取仕的重要标准,虽然在操作上存在很多漏洞,但是出发点是值得当代教育参考的。

教育首重的还是“闲邪存诚”,这是古代教育的首要提醒。

当其可之谓时

当学生可以接受教育时而加以教导。

这个“时”字,就是“时机、契机”。

佛家讲“成就法器”,法器就是“盛法的器皿”,当一个器皿不漏、不脏、乐法时才是接受教化的合适时机。

“不漏、不脏”源于上文的德化,“乐法”就是培养学习的兴趣了,培养学生的兴趣则离不开因材施教。

当代的学校教育统一教材、统一答案、统一学时、统一授课,学校采用工厂的标准化操作,将学生视为“物品”而统一打磨,创造出符合教学要求的“样品”,这样的教育又何异于八股取士。

张载云:“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才,乃不误人。观可及处,然后告之。”
孔子云:“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每个学生的天赋、特点都不同,即使是基础教育阶段也要善于观察学生的特点,逐渐引导。孔子论“仁”,面对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回答,这才是“观可及处,然后告之”。佛家讲“契机、契理”,就是符合真理的同时也要根据对象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孔子论仁,因材施教

当代中国大众学历水平高,但是精英人才少,为什么?所谓“勉率而为之,则岂有诚哉”,因为某一领域的精英人才离不开兴趣作支持,离不开因材施教为过程,不符合自己兴趣的领域、不符合自己特点的教学,即使自己坚持走下去了也是“勉率而为之”,勉强是很难成就精英的。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

不超越学生的学习阶段而讲授,叫做循序。

《礼记·学记》有云:“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如今教书的人,只知道念诵书本,一味进行知识灌输,急于追求快速进步,不顾学生能否适应。……对学生的教育违背了规律,达不到教育的要求。像这样,学生便对学习感到痛苦,并厌恶老师,对学习的困难感到畏惧,不懂得学习的好处。他们虽然勉强完成了学业但学到的东西很快就忘了。教育之所以不能成功,原因就在这里吧!

这段话是非常值得当代教学深思的。

由于当代教育的产业化、绩效化,“分数为王”已经是当代中小学校名正言顺的理由;

德育课、体育课、手工艺课理所当然为语文数学等“正课”让路;

学校不再是一个学府而是一个以“分数”为绩效的“经济组织”。老师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而是一个部门的“业务主管”。学生不再是莘莘学子,而是以创造“分数”为业绩的“员工”。

学生厌学就如同员工厌恶工作一样,师生关系趋向于功利。所学的知识只是为了某门考试,学无所用、事后遗忘已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

《传习录》有云:“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其精神力量有余,则无苦厌之患。”

当代教育有复杂的现实原因,有不得已而为之的缘故。但是难处不能成为停滞不前的原因,避免“拔苗助长”式的教学、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宗旨,这是我们当代教育必须真正去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相观而善之谓摩

组织学生互相观看学习方法、学习成就,从而吸取别人的优点,叫做观摩。

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老师的意义非常重要,但是老师的作用时间是有限的。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互相借鉴、砥砺前行,这才学子长久学习的动力。此外,观摩学习也是考证各自的学习成果的方法。

《孟子》云:执中无权,犹执一也。

意思是“中”并没有“固定点”,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权衡。如果执着于某个所谓的“合理点”而不知变通,这和执着于某一极端是没有区别的。

学习的道路上学子们各有各的方法、理想、认识,但是往往是偏执一面。通过观摩、交流,不仅可以让学子们扩展视野,也能让学子们认识到自己固有认知的不足,活学活用、海纳百川。

“工科”可以认识到“理科”的客观和逻辑,“理科”可以欣赏到“文科”的优美和灵动,“文科”可以感悟到“工科”的实用和务实;

“质胜文”者不至于“野”,“文胜质”者不至于“史”;

“求诸远”者明白“道在迩”,“求诸难”者明白“事在易”。

而当代学校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考试而轻观摩,“闭门造车”者远胜于“知行合一”者。

学习古人时不能拘泥死板,要学习前人的精神、思想,而不是局限于具体的文字。学子之间观摩互动,有助于打开视野,达到韩愈所谓的“师其意不师其辞”的境界。

图片发自简书App

古今都知道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教育因何而重要却有所不同。究其根本无非古代视教育为一种思想的传承和人性的呈现(或改造),而当代教育更多地视教育为一种产业或行政事务。

一言以蔽之,回归“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传统,这才是古人对今人最好的教学启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1,681评论 5 474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4,710评论 2 37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8,623评论 0 33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202评论 1 272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232评论 5 363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368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795评论 3 393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461评论 0 25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647评论 1 295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476评论 2 31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525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226评论 3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785评论 3 30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857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090评论 1 25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647评论 2 34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215评论 2 34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