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在他有生之年过得并不顺遂,并饱受间歇性精神失常的折磨,但残酷的现实并没有磨灭他心中对生活的渴望和对绘画的热情,即使在人生最后一年,他被关在精神病院的小房子里,仍然不停的在绘画。
什么原因在他去世后,他的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影响力?甚至卖到了天价,我想除了他的画本身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之外,还有他的突然离世,使他之前画的画都成为了这个世界上的孤品,另外,我想会不会多少也跟他的弟弟是做艺术经纪的有关呢?
在《蒋勋聊艺术大师——拥抱梵高》中梵高给人的印象是:一个满头红头发的荷兰画家,像猫一样绿色的眼睛,满脸都是络腮胡,每天背着个画架冲进冲出......
1 梵高早期的作品
1885年梵高最重要的作品《吃马铃薯的人》,他透过门板的缝隙看到白天种马铃薯的这一家人正在吃晚饭,而桌上唯一的食物只有马铃薯,画面中有5个围坐在一个桌前,其中有一个人是完全背对着画面的。另外左右两边两组人,感觉他们像是在对话,虽然绘画里是没有语言的,但这幅画看上去像一个戏剧一样,好像是有声音的,仿佛能听到他们在交谈。
画面中左边一个女人正拿着一个叉子在分马铃薯,但是她停住了,眼睛瞪的大大的,看着她旁边的男人,仿佛是在说:这个马铃薯这么少,我们怎么够分?右边一个年老一点的女人手里拎着一个黑黑的壶,正在往四个碗里倒咖啡,没有糖也有牛奶,因为这两样都很贵,他们也根本吃不起。然后她旁边一个年老的女人手上拿着一个白瓷碗,伸向这个正在倒咖啡的女人,然后脸上也透出一个奇特的表情。好像是在说:我可不可以再来一点?再多一点?
整幅画面调子很幽暗,但在黑黑的房子里上面吊着一个煤油灯,只有灯发出一丝光亮,这盏灯刚好照亮了桌上的马铃薯,所以这个画面在整个暗色调里最亮的就是灯和马铃薯,变成这个家庭里面唯一的希望和温暖,唯一的粮食。
梵高很早就接触了艺术,他对艺术有非常强烈的自己的主见。他觉得艺术是关心生命为主,关心生命里面最受苦的那些人,所以他的画并不华美,让你感觉到生命真正诚恳的东西。
他的艺术作品,有生之年一直没有受到任何人的重视,可能是因为他一直在画我们社会里大家最不愿意看的角落。
在这之前,1882年时,他画的一件早期作品《绝望》,是一个老人坐在所谓的一个壁炉前(因为很简陋),头低垂在两只手中间,表现了一种生活上的痛苦。
梵高绘画的历史只有7年,1879年7月,当教会将他解聘了,不能再做牧师时,1880—1882年是他最绝望的3年,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于是就开始长时间认真的画画。在他几乎没有朋友的情况下,他把绘画当作自己的朋友。但是画画,他没有受过正规的训练,虽然他以前在艺术经纪公司买卖过艺术品,可是并不是说他就会画画。于是他来到荷兰海牙学习绘画,因为他的堂哥在那边,他的堂哥是一位有名的画家,也有一个画室,在教学生。
1883年期间,他画的大多是生命里的痛苦、绝望和忧伤。
2 到巴黎的梵高
1886年,他在艺术经纪公司工作的弟弟问他要不要来巴黎,于是梵高从北方的荷兰来到了南方的巴黎。南方的环境和气候和北方有很大的不同,我们看梵高的画,会发现他在1886-1887年画的画,颜色开始明亮了起来。所以环境的影响对一个画家的影响是很难想象的。他在巴黎的时期受到了印象派的影响。画风从荷兰的阴暗的、忧郁的感觉转换成法国的明亮和喜悦。
色彩常常代表一个人的心情,梵高在巴黎的心情改变了,他在这里变得越来越快乐。
他画的一张人物画《唐基老爹》,这幅画的背景是日本的版画,唐基老爹这个人其实是一个在法国蒙马特开画具店的老板,他的老婆很凶,因为这些贫困潦倒的画家经常过来赊欠东西。梵高当时很喜欢日本浮世绘版画,在法国有很多异文化,梵高在这里,从原来荷兰一个很乡下的、地方的画家,摇身一变,开始走向国际化,最后成为一位国际化、世界性的画家。
梵高1886年以前的作品大多是工人、农民、矿工等,给人一种非常沉重的,在现实中劳动而疲倦的感觉,到1886年以后,他到了巴黎,1887年对他来说非常重要,他投靠了他的弟弟提奥,在当地是一个小有名气的艺术经纪商人,在古比西艺术经纪公司。他忽然从以前一个非常不快乐的生活走近了一个对他来讲光鲜亮丽的世界,他认识了其他许多没有成名的画家。
3 梵高在阿尔找到了自己的style
1888年2月,梵高收拾行囊来到了法国南部一个很偏僻的小镇阿尔,靠近普罗旺斯的一个地方。因为巴黎天空很灰,所以他想往南走,越往南走天空越亮,他想追寻一种阳光。这种阳光不只是大自然的阳光,还包括梵高心里面对美、对灿烂、对热情的一种渴望。
我们说,一个画家一定要找到自己的一个风格,自己的一个style。一个画家绝不会因为模仿他人而成名的,因为你永远只是做别人的第二。所以梵高很快在阿尔找到了他自己,摆脱了他在巴黎受到的那些画家的影响,而是用粗犷的狂野的笔触画出了真正的梵高。真正的梵高可能只有1888-1890年的三年,因为他于1890年就自杀了。
他曾在阿尔画过一个吊桥,至今那个吊桥还在,那个吊桥不大,是被铁索吊起来的,可以开合,如果有船经过,可以拉起来。由于后来战争期间被损坏,但后来人们还是在那里修建了一个木头的吊桥,因为梵高画过,现在有很多人会到那里去旅游。
梵高在阿尔到处画画、写生,但也非常孤独和寂寞,因为那里很偏僻,几乎没有朋友,所以他一直在写信,他靠信在和外面联系。梵高后来留下了很多书信,写给他的弟弟的,还有写给他的朋友的。后来他画了一个邮差,因为这个邮差经常给他寄信送信,后来他们成为了好朋友。他渴望分享、倾诉,希望他的朋友高更能和他一起来过来画画。
他在阿尔的时候,湛蓝的天空和灿烂的阳光使他画的颜色十分亮丽,画画的笔触变得很大,这个时候他最喜欢画的素材是向日葵。
他画的7张向日葵,分别在世界各地的美术馆,这些向日葵乍看好像都差不多,有的多,有些少,都以黄颜色为主,背景颜色会有所不同。
蒋勋说他最喜欢的是第四张向日葵,他认为那幅画上面的黄颜色很丰富,黄颜色里面带着一种金,一种灿烂,像是梵高在追求生命的一种燃烧性,他希望生命能够燃烧到最灿烂的状况,像火的颜色,像星辰的颜色,像太阳的颜色。
原画中的局部更能把花的某种感觉呈现出现,我们知道葵花的中间有很多葵花籽,梵高在画这部分的时候,因为葵花籽是一粒一粒的,有一种很厚实的质感,尤其是摘下来干了的时候,那种质感更明显,如果用画的很不容易画出来,他就在花蕊和绿色的葵花籽上,用油画笔不停的触碰那块画面上的颜料,所以画布上一个一个尖尖的葵花籽的尖出来,让花心这个部分看起来很有立体感,完全变成一个立体的雕塑。尤其是光打上去,更加显得立体,有一种锥体的美。
他把颜料当作粘土在画布上堆,堆的很厚很厚,最后肌理构成了一种质感,像一种火焰,也是他自己内在狂热的自我表现。在同一时期他也开始大量的画自画像,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和常人有所不同,他容易过度的亢奋,睡不着觉,所以这个时候他就开始画画,画了很多的自画像。他看着镜子,也想研究自己、了解自己。而正是那个焦虑、亢奋、失眠的梵高是他最有创造力的时候。
其实除了画自画像,画家画的每幅画,都是在画他自己。
4 精神病院里的梵高
梵高当年被关在法国南部的圣雷米疗养院的一个房间里,那里如今已成为一个旅游观光地。在那间小小的房子里有一张单人床,一个很厚木头的门,门上有个小窗子,可以送食物的,门上有一个很大的锁。他从1888年12月住到1890年1月才离开,也就是在这一年当中,他创作了非常惊人的伟大的作品。
他在那个很小的房间里,对着窗户画画,他画黎明,画日正当中,画黄昏,画夜晚满天的繁星,画出了他最伟大的作品——《星空》。
当时医学条件有限,也根本没有精神学科,所谓的精神病院就是修道院,他在那里也没有得到治疗,可能只是把他关起来。能够治疗他的最伟大的药竟然是绘画,是艺术的创作。面对着一张张空白的画布,面对着房间里唯一的窗户,他把窗外的风景,画成一张一张精彩的绘画。那扇窗户真正变成了心灵的窗户,窗外所有的风景都变成了他对生命的渴望。
那个房间的窗外有一些小小的丘陵,一些由岩石构成的小山,小山的前方是一大片的麦田,在这一年当中,这个麦田由播种到萌芽,到成长,到结穗,一堆一堆的麦穗结穗,梵高全部画出来了,这是一年。可是每一天,从黎明第一道光照在远远的麦田当中,他就开始在画,然后有云流过来,那个云在天空中慢慢慢慢的旋转,他就在画那堆白云。他一直看着那片云,他从来没有看过云可以这样舒展,这样子收放自如,云像过来安慰他的一只手,里面充满了温暖的感觉。
他画的那些黎明、黄昏,其实风景没有变,还是小山、麦田……,变的是光线。看到农民在麦田里收割,他也画过光秃秃收割的麦田,黄昏落日的美,然后落日下去了,整个天空变成了暗蓝色,地中海的夜晚非常蓝,然后一颗一颗的星开始亮起来,他观察每一颗星从什么位置移到什么位置。《星空》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最孤独、最寂寞的一个人想跟宇宙对话的热情。
这是一个受苦的心灵,一个受折磨的心灵,一个自己在尝试、在治疗自己的心灵,可是他是一个绝对孤独的心灵。
他在最后一年当中,画了将近2000张画!这是一般人不太可能达到的数目,平均一天画3-5张画。在这段时间,他的画作达到了一个惊人的创作的能量,而且每一张画都非常非常的精彩。这个时候的梵高,完全不顾学院派的技法,油画对他来讲,只是表现的一个工具而已,他可以把深厚的颜料大量的堆叠在画布上,构成像雕塑一样的质感,色彩非常的艳丽,非常的强烈。因此我们站在他的画作前面,会被他强烈的情绪所感染,甚至会热泪盈眶。
他画的《杏花》,看起来非常像东方古代宋代的绘画。这张画给人感觉非常的宁静,一点也没有烦躁、焦虑。说明梵高有时精神十分焦虑,有时也非常非常的安静,有时非常冷漠,有时又非常想拥抱这个世界。
这幅作品是梵高送弟弟提奥以及纪念他新出生的女儿的礼物。二月正是杏花开放的季节,家庭的新生似乎带来了一种欣快的喜悦。
5 梵高最后的画作
梵高最后的半年是到了法国巴黎北边一个叫欧维的小镇,他的朋友和亲人希望他能在这边得到更好的治疗和照顾,但结果他还是自杀了。
欧维这个地方有一个歌德式尖顶的小教堂,梵高把它画了下来,他画的这个教堂,用了很特别的紫蓝色做背景,里面的结构有点东倒西歪的感觉,好像没有办法支撑起来,有点像心理学家说的那样:一个人所谓的正常,其实是由很多的细微的像牙签一样的东西在支撑着。其实我们不知道哪一根牙签断了之后,我们就会垮掉,就会崩溃。所谓的精神正常其实是在很多复杂的平衡当中岌岌可危的维持着。
其实这个教堂就是他自杀以后,遗体就埋葬在这个教堂的后面,现在悼念他的人们都去这个教堂。他好像看到这个教堂的时候就已经看到宿命的某些终点。
《群鸦飞过麦田》是梵高画过的最后一幅画。
乌鸦常常偷吃麦子,农民很恨乌鸦,所以就准备一种枪,这个枪是散弹枪,打不死人,可是声音很大,能够把田里的乌鸦惊吓飞起来,梵高就用这把枪,于1890年7月27日那天对着自己的心脏开了一枪,而他画的这张画里面刚好是一群黑黑的乌鸦从金黄色的麦田里飞起来,很多人认为这幅画就像是他最后的挽歌,好像他已经了解到他要离开人间,乌鸦像一个不祥的乌云密布在天空上。因为这个枪是散弹枪,打不死人,只是受伤,一直流血,所以一直到29号他才去世,被埋葬在那个教堂后面,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以上内容整理自《蒋勋聊艺术大师——拥抱梵高》音频
梵高的故事听完后让人感觉好心疼,我甚至在想:如果他年轻时没有从古比西艺术经纪公司辞职,他后来的生活就不会变得如此窘迫,但一切都是由心出发,如果让他重新选择,他可能还是会做出和当初一样的决定。当时他一心想成为一名牧师,但事不随人愿,牧师没当成,之后选择做一名无名画家,以至于后来他的生活都是由他的弟弟提奥接济,他和弟弟的感情很好,我觉得他的弟弟也很伟大,因为如果没有他的无私付出和默默鼓励,并收藏了梵高画的画,后来的人们也就不可能看到梵高的这些不朽画作。
梵高一生都不知道自己是一个天才,他甚至不敢把自己称作画家。他的艺术知音惟有他的弟弟。梵高一生最为幸福的,也许就是他有一个懂他支持他,能够终生接济他的弟弟。
令人感到惋惜的是:在世时,他的画一文不值,得不到认可,不受人尊重。去世时,他的画却卖到了天价,多少人去参观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仿佛一夜之间他成了万人瞩目的名人和偶像,命运似乎和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如果在天有灵,不知他会作何感想?
推荐我的上一篇 :梵高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