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重度拖延症患者的意外准时
首先,我要坦白,我是个重度拖延症患者。我会想把一件事情做到百分百完美,也会在焦虑中无限期推迟。
去年,我在一个健身平台上订了个会员。
平台与多个健身房和瑜伽馆合作,每个月分给会员10个点数,每次预约并健身一次就会消耗1个点,月内点数耗尽用完则需要自己付费。如果使用者预约后不去,又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取消,则照常扣点。
身患重度拖延的我,每次都迷之自信地安排好一周的健身计划,又总在最后一刻无法成行,天知道我这个App白白贡献了多少活跃度。
去年七月的某个周三,那晚我有一节提前预定的阴瑜伽课,却在稍远的地方,打车过去需要45分钟。临下班前,窗外天空阴灰,雷声阵阵,我收拾好包,便赶紧打开手机叫车。虽然还没有迟到,但心里却忐忑,一种莫名焦虑感,仿佛捻成一根细线,从嗓子眼探下去吊着胃。倒是幸运地叫到了车,我匆忙下楼,钻进车里,叫司机开车时,慌地看了下时间,还绰绰有余。十几分钟后,果然听见滴滴答答的雨声从车顶传来,转头时,看到车窗上垂着长串的雨痕,此消彼长。红绿灯在雨水中模糊成绰绰的三色光影,我再低头看了下手机,确定时间充足,心情才渐渐放松下来。车行驶了一段距离,头脑缓慢而自然的放空,却蓦地浮现出一个问题:
为什么今天在更远的地方上课,我却能够准时?而在公司附近健身房的预约,却总是迟到或爽约?
如果我得到了一个对的结果,那么一定是因为我做了对的事情。
当刻,下意识地最直观的想法是,我打到了车。这个车如同一个杠杆,我用极小的成本撬动了一个大的效果。如果要我坐地铁或者走过去,那么这趟成行可能性极小,因为我为此付出的时间和行动成本都极高。反观叫车的话,我只需要叫车和上车两个步骤,而且一旦上车,中间也无法后悔叫司机停车,我只要顺势而为,就能到达。
当时我以为自己得到了答案,就没再深想。
司机说,到了。我便迷迷糊糊下了车。
事实上,我离真正的答案还隔着一层纸窗户。
帮我戳破这层纸窗户的,是产品思维。
2. 用户体验地图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拖延。
因为工作需要,我去年做了产品相关的工作,也顺便学习了产品知识。迄今,互联网行业早已把人性研究透彻,一方面是,因为从增量过渡到存量时代,大家都想方设法在用户心智里的一亩三分田里跑马圈地,不得不各显奇招;另一方面是,互联网行业吸收了许多多元化背景的人后,激荡创造,发展出了成熟创新的工具和方法论。
高维打低维,我拿来借用拯救拖延症。
用户体验地图就是互联网产品经理们用来了解用户行为的工具之一。简单来说,就是把用户体验的每个环节进行细分,同时记录下用户在每个环节的思考,感受和体验。
我举一个例子。
对于一个想晨跑的人,他会以为整个过程细分也无非就是起床和跑步两步而已。但是如果我们真正去拆解的话,发现他需要完成以下几步:
这个图告诉了我们什么至少三件事:
- 每个我们想要达成的目标可以细分为多个可见可观的微小步骤。
了解这个事实非常重要。我在之前一个知乎的回答里说,拖延症的归因之一就是完美主义倾向,换句话说,我们在心理预期中高估了完成一件事情的难度。当你意识到一个目标是有多个细分步聚合而成的时,你要完成的不是大目标本身,而只是小步骤而已。
2. 每个步骤都是必不可缺的,且每个步骤对大目标的贡献值是不一样的。
在设计体验图时,要记住把每个环环相扣的步骤都列出来,这是达成目标的最小路径图。在上面晨跑的体验图中,我们跑步的意愿并不是随着一步一步达成行动而直线增长的,在前面几步行为中,感受栏基本没变化。 但是当他穿上鞋时,感受栏大幅增长,基本可以确定他达成目标的可能性非常大了。我们成这一步为核心行为(Core action)。
3. 对目标贡献最大的行为是核心行为。
在互联网行业里,核心行为被称作Aha Moment(顿悟时刻),增长营销团队发现,当客户达到顿悟时刻的时候,他们的流失率会大大降低,很多公司都为此设置了特殊的KPI,比如:
Facebook发现10天内添加7个好友的用户留存率最高;
Linkedin的留存用户特征是一周内会添加5个好友;
Dropbox里使用了1次Dropbox的用户,会成为更活跃的用户。
同样的框架应用在战拖上,当你达到了核心行为时,你的拖延症发生几率会大大降低。
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这层纸窗户,到此捅破。
当我们想要实现一个目标时,不需要关注目标本身,只需要聚焦在核心行为上。
3. 核心行为的实现
实现核心行为的难度远远低于最终目标,且达成后可以大幅提高实现目标的可能性。
下面我们引入帕累托法则(二八定律)来解释为什么我说实现核心行为的难度不高。
同样以上面的晨跑为例,我们再加入一个因素:预期难度。预期难度非常容易理解。当你把实现目标的每一步都列出来时,想想完成每步需要多少行动成本,对你而言有多难,这就是预期难度。
预期难度与感受值(达成目标意愿)没有任何关系。
你只需要闭上眼睛,想到自己设定的一个小的行动目标,把实现它的每一个步骤细细列出来。每一步要细到哪怕是个傻子看到这个行动指示也知道该做什么。然后感受实现每个步骤的难度,如果达成最终目标是最难的,那么实现每个小步骤地难度是多少?
据此,你会生成一张类似下面的图。
从上面这个图可以看到,预期难度的增长基本是匀速的,为什么是这样?答案就在你的思考过程中,这是因为因为行为细分计划的合理性。
当你把体验地图划分到足够细时,我们不仅仅是按照现实中的过程列出来,也是根据我们过往经验把难度反射在每个步骤上,因此每个步骤的预期难度就该是匀步增长的。
举个例子,对大部分人而言,睁眼后起床是合理的逻辑顺利。可是有些起床气重的,也许他的细分步骤是,睁眼,闭眼,心理斗争,睁眼,起床,每一步都比之前一步对他而言都更难些,因此他的经验地图中就该把每一步都细列出来。
体验地图,既保持了通用的框架,也允许每个人因需拓充的个性化。
假如说预期难度就是你的行动成本,而跑步的意愿(感受)是你的产出,那么无疑核心行为就是在帕累托法则中能产生80%效用的20%的投入。
也许换衣服和穿鞋这两个行动本身,对于想要晨跑的人没什么差别,但是一旦他穿上了鞋子,也意味着他相比换衣服,他在滞留房间的概率非常更小,而跑步发生的概率更大。这就是核心行为的特点之一。
核心行为的投入与其他行动步骤基本一致,但是产出却是数倍。这是它的第一个特点。
核心行为的第二个特点是:
当核心行为发生后,它的撤回成本非常高,以至于你不想撤回,只想达成目标。
你能想象出穿上鞋子后,再回去睡觉有多蠢吗?
或者,你坐上车前往健身房的路上,突然跟司机师傅说,麻烦您停下车,我懒得去了。
或者,当你的提纲完完整整的列出来后,你却能忍住不去写完文章。-强迫症与拖延症的相爱相杀。
在每一步行动过后,我们都有撤回的可能性。睁开眼的你,也许会因为睡不醒而再度闭上眼睛;洗漱完的你,也许会再度躺在床上刷朋友圈;换过衣服的你,也许会坐在沙发上吃吃东西发发呆,就消耗了时间。但换过跑鞋的你,却断无可能做出换回拖鞋,换回衣服,再度躺在床上的举动。
核心行为存在一个势能,当它发生时,会形成强大的雪球效应,后面一系列的发生都顺势而为,直到目标实现。而想要撤回它,则是违反人自然反应的。
一旦你能识别出,哪一步是你目标计划中的核心行为后,下面只需要用你的核心行为代替目标期望就好了。
好,看一看下面的三个对比,闭上眼感受下,哪个给你而言更舒服,让你更自信实现?
- 早上起来跑五公里 VS 早上起来穿上跑鞋
- 下班后去健身房健身一小时 VS 下班后走到健身房门口
- 写完一篇论文 VS 列出一篇论文的提纲
你的感受已经说明了事实。
核心行为的预期难度远远小于预期目标,所以当你一旦想到核心行为时,不会有像最终目标那样大量的焦虑和挫败感,也因此产生强大的行动信心。这里涉及到心理学的解释,在此无意展开。
现在,你需要做的是:
- 背下用户体验地图的样子
不想背?没关系,把这篇文章保存或者收藏就可以。它就是核心行为。
在设定好任何一个目标后,为了不让拖延症成为你实现目标路上的绊脚石,你只需要完成以下三步:
- 细分细分再细分,列出你达到最后目标前的所有步骤
- 识别核心行为所在的步骤
- 用核心行为替换最终目标。以后每次想到目标时,告诉自己你需要达成的仅仅是核心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