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的第一本书本来是学术著作,结果1月的拖延+健忘症发作,贾杰老师的这本《活得明白》成为了2月读完的第一本书,手机上随时可以阅读的Kindle是绝对的读书神器,随时阅读,永远不会有忘记带书回家的尴尬,免费借阅服务也是各种好,喜欢什么书随便看两眼也不会担心浪费。(我不是来做广告的)
《活得明白》是一本生涯咨询案例集,在十八个案例中,可以看到各种问题的呈现,覆盖了生涯中的各种角色,从学生到工作者,从朋友到父母子女,每个案例中,我都能看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于是,在读这本书时,我用了两个视角,一个是希望活得更加明白的人,从案例中找到自己人生种种改变的可能性;一个是生涯咨询师,从贾杰老师帮助来访者的方法中找到自己成长的方法。我选取其中的一个案例,从两个视角,让自己活得更加明白,选取的案例来自第十一章自卑。
视角一:
当面对同一个不太好的结果时,不同人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比如书中那位来访者的困扰,考试成绩很差,只有30分,来访者非常沮丧,而同样考30分的他的同学却怡然自得,这是为什么?也许你会批判那些怡然自得的人没有上进心,缺乏进取精神,然后批判那个来访者沮丧你有什么鬼用,谁要你不好好学习。(像极了我们的父母,对吗?)可是背后究竟是什么呢?
沮丧的背后是自卑,自卑是不能接纳现在的自己,不能接纳代表对自己有很高的期待,但现实并没有实现,而面对同样结果怡然自得的人,是现实符合自己期待的一群人。跳过现在的自卑不开心,看自己当初设定的期待时,来访者看到的是自己的自信。于是,自卑可以转化为一种积极的动力,变为行动。
“有多大的自卑,背后就隐藏着多大的自信。”——阿弗雷德·阿德勒
想到自己读大学时候踩过的坑。刚上大学的时候学习非常努力,保持着高中的状态去努力。结果第一学期考试成绩出来,虽然也算是比较好,可是那些平时没学习,临时抱佛脚的人,考的比我还好,我当时就陷入了深深的自卑。而这种自卑并没有转化为动力,转化成了我不学习的借口,于是我也临时抱佛脚。可是我并没有看一天书就考到前几名的能力,后来在泥潭中越陷越深。
如果建立了一个合理的目标,没有达成所以产生的自卑,是合理的,如果目标不合理,自卑就没有意义。比如书中的来访者,觉得自己长的难看,她的参照对象是章子怡、李冰冰,没有可比性的参照物,让她白白受折磨。
如果目标是合理的,现在因为没有达到而产生了自卑,也要问自己两个问题,哪些是可以改变的,哪些是不可以的,接纳不能改变的,通过行动改变可以改变的。书中的来访者说自己理论知识老是记不住,记忆力不如别人,这个是短时间无法改变的,所以首先需要接纳自己,每个人都有天生的短板或者少壮没努力形成的短板;和工作年限比自己长很多的人比经验不足,也是现在无法改变的,这需要时间来改变,于是在当下,也选择接纳。而工作的熟练程度是可以改变的,所以可以行动。若是不接纳也不行动,那唯一的选择就是接纳痛苦,当然,这也是一种接纳。
视角二:
关于意愿
我曾经尝试将生涯咨询的技术用于和员工的谈话和面试,但是效果因人而异,在除去我的能力问题之外,我想还有一个原因,找咨询师咨询的人,是有改变意愿的,而我面对的员工并不一定具有这样的意愿,只是我单方面觉得他们有问题需要改变,人家觉得过得挺好,或者还没有痛苦到需要改变的程度,再有能力的咨询师,也无法唤醒一个装睡的人。
咨询关系建立
若面对一个有改变意愿的人,首先建立咨询关系,在这个案例中,贾杰老师先运用同理心,然后帮助来访者找到自己的积极力量,他说来访者虽然很沮丧,但是愿意来找他,“说明你对自己很负责任”。任何事情都能找到积极正向的一面,面对一个没有能量的人,咨询是一个赋能的过程。
澄清问题
咨询关系建立后,需要搞清楚问题在哪里。来访者不能如我们在课堂上面对的问题那么直接了当,我们听到的问题可能是混杂在一起的,可能是含糊不清的,甚至可能陈述的根本不是问题本身的。贾杰老师用了很多的时间在排查问题,排查问题是一个完整的逻辑结构,从各个维度看问题本身。
如果我面对这样一个来访者,也许我只会问为什么你会觉得沮丧,你是怎样做的,所以你还可以做什么,而案例中,咨询师从过去、现在、周围人的情况来排查“分数低”这件事情在不同人群中的概念和结果,然后发现认为自己“分数低”所以“沮丧”的真正信念——对自己有所期待。这个期待给予来访者能量。我想这个背后也许是咨询师已经看到了问题的几个可能性,然后用这一系列的问题和方法,排查出究竟是哪个可能性,而在这个过程中,帮助来访者一步步自己找到问题所在。在过程中,鼓励来访者去说,去思考,最后,充满力量的去行动。
结语
一个好的生涯咨询师,不仅要懂得职业生涯,也要是一个善于引导教练的人,贾杰老师给予了很好的示范,我在看他的公众号每天的“欢乐答疑”在欢乐背后是满满的智慧。我和一个好的咨询师还有着地球到月球那么远的距离。所以,我得继续滚去看书、找机会实践。
2017年,跟着圈妈逼自己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