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网友总结出的10条中国人常见委屈,可对号入座,看看你中了几枪。
都不容易
习惯就好
别伤了和气
都是朋友都是亲戚
经常迎合他人
假装同意他人的观点
不懂得拒绝
喜欢主动道歉
尽量避免所有冲突
没有原则没有底线
有以上3条以上便是名副其实的讨好型人格了。心理学家纽曼说:“讨好者通常活在别人对他们的期待中,不停的追逐别人的认可,为此他们愿意去做任何事。他们总是将他人的需要摆在自己之前,即使对方的要求很不合理,也会硬着头皮去满足。最后困苦不堪,甚至压抑成疾,今天就跟大家说说讨好型人格有多危险,因为太多人深受其害,包括曾经的我。
1、别变得刺猬一样脆弱自卑还敏感
小时候我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讨好者”。由于父母离异我寄宿在姥姥家。那时候洗衣服要端着盆儿去离家不远的河边,夏天倒还好就当玩水了,最怕冬天的星期天,北方到了寒冬腊月本身就很冷,更别说要把双手常侵泡在冻了冰的水里。可是即便如此我也不敢说个“不”字。
因为有一次我洗完衣服手冻的红肿回去跟姥姥说,“以后可不可以在家烧点热水洗”换来的是她无比严厉和鄙视的斥责:你以为你是千金小姐呢···娇贵的不行···洗点衣服就受不了巴拉巴拉。我没敢再多说什么,深怕再叨叨下去蹦出更难听的话。然而这时小舅回来了听到只言片语道:现在天气确实冷,以后就烧水在家洗吧。这时姥姥直接来句,她喜欢去河边洗能跟同学玩,当时我却出乎意料的做出肯定回答迎合着她。
就这样我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藏起来一直被夸很“懂事”,慢慢的不爱说话变得闷闷不乐,小心翼翼的生活,唯命是从的被操控着。活在别人对我的期待中,总是不停的追逐着别人对我的认可,像个卑微的丫鬟一样去满足别人的需求。但就和大多数的“讨好者”一样,我们越是寻求别人的认可,越是讨好别人,就越是会被别人不当一回事,越是会被人看不起,越是会觉得自己一文不值。
有人说,该听长辈的话锻炼吃个苦也没什么不好的。但凡事有个度,适当的听话是懂事,盲目的顺从就成提线木偶了。
庆幸的是在几年前我就意识到,做一个“讨好者”是对自己最大的伤害,不仅没有变得更好,反而越来越糟糕。一直在意别人的目光和评价。做任何事都遵从他人看法,迎合他人的期许实在是太累了。慢慢的我在寻求从这种讨好别人的模式中走出来的方法,看了很多人物传记,做了很多的尝试。有时会因过去习惯性讨好别人的行为模式和对于现实错误的认知挣扎,但我还是在一点点改变着,还有了不错的效果。
2、适可而止的表达才长远
我曾经有个特别要好的朋友简直就是讨好型人格的巅峰。
她是我曾经的同事,跟普通的“闺蜜”不一样,起初我们相处融洽且正常。但后续出现了一些问题让我发现她变得有些夸张,甚至疯狂。不仅仅是完全围着我打转几乎变成了我的贴身佣人,恨不得跪舔那种。
记得N年前我俩合租在一个房间,前5分钟还聊着天儿,下一秒我从卫生间出来她就突然不高兴了,一开始问她怎么了啥话都不说,一再追问下得知她无意间看到我和别人的微信聊天,内容是和别人约假期后去哪玩。她生气的点,是我俩关系那么好为什么没有邀请她。事后跟她说明人家有做游记攻略的习惯,等计划好了定下来需要几天多少钱再跟她说明,没想到她先看到消息生气了,解释后这事算过去了。
今后的日子以为会恢复原样,不曾想她开始对我越来越好。具体表现为:我说什么是什么,要吃什么马上给我做;我说去超市买点东西她立马答应;不论当时她在干什么。哪怕跟她谈论某个人如何,想看看她的印象,她却无条件顺从我的观点。偶尔我还打趣她,为啥对我这么好,不会是爱上我了吧, 我不是拉拉可害怕的很。她玩笑式回复我说:你想多了,我也不是gay,别忘了我可是有过男票的。她这么说我倒是踏实了,还提醒她对别人好要适度,凡事过了那个度就失衡了。
但是再后来的一次争吵中我们闹崩了。我俩吵架后我想静静自己出去待一会儿,结果她非要跟着我,我想自己消化一下情绪平复之后再回去跟她沟通,她却不依不饶表示我对你这么好了,你为啥不继续跟我说而是跑出去发泄呢,我说我需要空间,需要好好思量一番···她还是坚持要跟着我。无奈的我只好说有事要去亲戚家一天,让她回去,这次她听话回去了。没想到的事发生了,她居然在我第二天我没回去的晚上,去我亲戚家上班的地方问我舅妈,我为啥没回去到底有啥事,作出一副受伤者的表情说:“不想给我添麻烦即便我俩吵架也不能不回家,所以让我舅妈转告我回去。”
听说她去找我舅妈,我觉得她的做法有点过了,给她发了微信告知有事暂时不回去住了,更夸张的来了,她居然悄悄下班去我公司楼下等我跟我主动道歉让我回家,哪怕她出去找地方住呢,也要我回去。
就这样她把自己主观愿意去做的事情上都算作是为了我。期望得到我的认可和感激,却不知这样的精神控制,很容易让对方感到窒息从而迫切想要逃离。她总是在强调:“我对你那么好,你为啥不记着我的好。
这样的人,岂止是讨好型,而是完全丧失了自己的人格,甚至没有原则和底线。她把自己踩在脚底下的样子,不但不会让人喜欢,反而避之不及。
3、别为了存在感而活
看电视上一个心理医生,接受了一个姑娘的咨询,重度抑郁,精神接近崩溃。心理医生最后感慨:“有些人活着活着,把自己给活死了。”
在所有人眼中,她是一个优秀善良的菇凉。可是在了解后才知道,好像从小到大,她一直都是在为了别人而活。
小时候拼命的学习,为了成绩名列前茅得到夸奖,考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为父母争光,长大后拼命的赚钱贴补家用成为孝顺的好孩子。可是在她口中:“爸妈更喜欢弟弟,所以她只能考出比他好的成绩,比弟弟有能力多给他们钱,这样爸妈才能多关注她一点,更喜欢她一点”。
在家庭关系中,她所做的一切努力的目的就是为了讨好自己的父母,多一点存在感。
原生家庭影响是一面“镜子”,映射到了工作中也是一样。同事请她帮忙从来不好意思拒绝,上司不公平的给她多分配工作她也从不反驳,就连不符合她岗位的应酬也不敢拒绝。即使自己还有一堆事没做,也要先加班把别人的事情按时按量的完成。
尽管她的内心活动很丰富,却无论在哪一件事上都选择委屈了自己,从不敢把自己最真实的反驳意见说出口。而当自己遇到了问题时,即使再艰难,也都自我消化。从来不敢向别人提出要求,更害怕麻烦别人。时间一长导致她精神崩溃得了抑郁症。
4、再缺乏安全感也不做爱情的奴隶
人和人都是独立且平等的个体,尤其是在爱情里。
日本有部老电影叫《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改编自山田宗树所著同名小说,讲述了松子渴望爱、渴望被爱而坎坷曲折的故事。主人公松子就是很明显的“讨好型人格”。说实话看完这个电影,觉得现在流行的一句话非常适合她,“人间不值得”。
她从小在家不受待见,父亲比较疼爱她的妹妹,为了博取父亲关注松子做了很多莫名其妙的事来逗他开心。但后来还是被原生家庭逐出,可性格已定,在工作中为了取悦别人,不惜为偷钱学生顶罪撒谎,导致自己被开除。在感情中更是一团糟,自身条件并不差的松子因为卑微的一贯作风遇到的全是渣男。
潦倒的作家,贪欲的有妇之夫,为了钱的小白脸,黑社会混混,理发师,最后的狱友等等。每爱上一个男人,她都会倾其全力的去爱,即便如此除了那个理发师,每一个男人都对她家暴过,尽管被打的鼻青脸肿的,却还因为从小而形成的讨好型人格一次次无底线的妥协。后来为了那个未对她动过粗的男人做了牢。
她是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相较家暴来说,她更害怕别人离开她。
所以只好委屈自己即便被他们打,也去讨好他们。松子的结局是在枯竭的河川旁,人们发现了她冰凉的尸体,最终在54岁那年孤独的死去......每次提到她的故事我的心情都非常压抑,既感到惋惜又叹息她悲惨的一生。想象着如果当初她换个活法可能结果会不一样!
5、学会拒绝和设限
《奇葩说》里青年作家蒋方舟讲了一段经历,她和男朋友发生不愉快,为了让对方消气,她不停道歉,即便她的道歉并非出自真心实意,只是想化干戈为玉帛停止敌对的讨好策略及目的。
说了这么多那么该如何停止讨好呢?首先,要承认并察觉到自己正在讨好。意识到自己正处于讨好模式中,是停止讨好的第一步。尝试回想或罗列出自己曾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讨好别人,讨好时自己的感受和结果又是怎样的。一点点改变可以帮助自己在以后碰到相似情境时,给自己提个醒儿敲个警钟。
没有人会被所有人喜欢,这点相信大家都知道。在成年人的世界中,对方如何看待你,不是因为你顺从就会得到赞誉,相反你无限放低自己的讨好行为只会降低你的价值。让别人伤害到你。健康的社交应该秉承礼尚往来原则,你对别人好的同时,别人也对你好才正常。把讨好别人的时间花在自己身上,当你足够优秀时,即使你不去顺从,他们也会发自内心的尊重你。
我觉得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一点讨好型人格,关键在于心里得有杆秤来衡量。因为有的人你再怎么讨好人家也不领情依然能挑出一堆问题diss你。就像有人疯狂追星,有人冷眼旁观有人奚落嘲笑一个道理。要知道,拒绝是每个人的权利,无需有任何心理负担,甚至当你说“不”的时候,不用费心思找借口,只要表明自己的立场就好。亲测过,没有你们想象那么难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后果,反而落得轻松自在。
最后希望大家记住,不亏待每一份热情,不讨好任何冷漠,每个人的精力有限,把焦点集中在自己身上,生活对你而言才会别样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