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一书的作者近藤麻理惠提出了关于整理五个步骤:1.想象理想的生活,必须要有明确的想过生活的样子,才可能有转变的方向;2.选出怦然心动的东西,丢弃不要的东西;3.把握物品的整体数量,不留多余的物品;4.固定物品的位置,给每个物品一个“家”;5.使用后物归原位,养成良好习惯。
这是断舍离的一种方式。早之前,我对断舍离的理解就是简单的整理、清洁、扔东西。觉得这些谁不会呀。因此,也没有把这一概念放在心上。直到重读断舍离时,简直细思恐极。原来,断舍离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断”是入口,“舍”是出口,“离”是最终达到的各得其所的理想状态。我需要断的是欲望,我需要舍的不仅是废物还是一些过时的观念,我需要离的是一个带着欲望持有废物上路的状态!过去的理解实在太肤浅了!
有人说,“断”就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少买。我认为不仅是物品,思想上也是,比如每天拒绝去见的人,拒绝去做的事,拒绝的各种微信文,一些不适合现阶段去看的书……”断“是满足需求而非欲望。因为需求指向内在东西,相对稳定,欲望是外驱的,所以很容易被外界牵引。比如最近某同事问大家需不需要杯子送给大家,我没有经过思考就接受了,那么这正是欲望怪作,在”断“的环节没有做好。我大可不必需要这个杯子,尽管它十分精美。那么,通过断舍离可以把他送出去了。
有人说,“舍”就是舍弃多余的废物——多扔。我认为不仅是物品,我们需要扔的还有一些不好的习惯,比如懒惰、焦虑……对物品的态度折射出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比如那些不舍得扔的已经用不上的小物品,正体现了怀旧心理,那些囤积未来可能会用到的东西,则是体现出对未来的担忧。接下来,这个杯子我转送给需要它的人了。
有人说,“离“就是脱离对物品的迷恋——不执迷于物欲。我认为不仅是脱离对物品的迷恋,还有脱离某种思想的沉溺。比如消极的状态。清空,才能给美好腾出空间。好比每次整理完卧室后的轻松感、幸福感,正是体现了”离“的美好。
每一天,人们或多或少在进行着”断舍离“,只是一些人是有意识的进行,一些人则是无意识的进行着。通过断舍离,体验自己的真实感受,理解自己真实的喜好,去发现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才知道自己被什么困住,才能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此刻开始,该断的断,该舍的舍,然后,轻装上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