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也是书名,一本描写张爱玲的书。断断续续看了一个周,终于看完。看书的过程中,时常有种恍惚的感觉,文风细腻温婉,唯美感伤,一度有种这是一本张爱玲亲笔自传的错觉。但其实是作者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对这位半生富贵、半生凄凉的女作家传奇一生的真实写意。
张爱玲一生的人生历程贯穿了整本书的内容。从门庭显赫、风光无限的祖父一辈的记述开始,幼年家境富足,生活无忧,少年时历经家道中落,父亲落魄堕落,母亲愤然离家,虽然生活尚还勉强维持,终究风光大不如前。
年仅十二岁的张爱玲,曾写道,“人生聚散,本是常事,无论怎样,我们总有藏着泪珠撒手的一日。”有人评价她是天生的悲观主义者,对人生充满一种无可名状的幻灭感。倘若要是仔细了解她从小的生活变故和境遇以及成年后的颠沛流离,很难再对她这份悲观主义有所苛责,人的性情中敏感的成分,终究不是那样容易消除的。
我没有读过张爱玲写的书,只看过一部根据她的同名小说改变的电视剧《半生缘》。林心如饰演顾曼桢,谭耀文饰演沈世钧。两个温和敦厚的年轻人彼此相爱,本是天作之合。谁曾想单纯善良的曼桢成为姐姐曼璐为维持其婚姻的筹码,默认丈夫囚禁并强暴曼桢,生下孩子。而一无所知的世钧找不到曼桢,反倒误听信曼璐的话误以为曼桢已经另嫁他人,而他自己也最终顺从母亲的安排娶妻生子。
曼桢最终逃出魔窟,远走他乡,十八年后,两人相见,彼此方才得知当年的真相,不由得抱头痛哭。可是,就像最后曼桢最后对世钧说的,“我们再也回不去了。”一语道破人生的真谛。
人生就是如此,不到最后不清楚命运的底牌究竟是什么。张爱玲遇见胡兰成的时候,倾其一生的热情和才华,也曾轰轰烈烈,也曾你侬我侬,也曾低到尘埃,也曾伤心欲绝。有人说她遇人不淑,才惨遭抛弃。可是,当初相遇时电光火石般的时刻,相信两个人也都是给予过对方真心。
只不过人性是最难以揣测的,人性的自私和乱世里求生一样都是本能,即便是在最亲的亲人之间,不但会发生形同陌路的冷漠,也会发生极度的仇恨。
在漂洋过海远离故土前往美国之前,经历过数年政治动荡,生活漂泊和情感受挫,张爱玲已为自己再也不会爱了,至少不会一如当初年少轻狂时奋不顾身般投入一段恋情中,直至在美国遇到赖雅。
这个年长她三十岁的男人,抚慰她受伤的心境,抹去她孤寂的伤痕,将这个陌生的异国变成她的故乡,并且给予了她一个最温暖的家。对于随着年岁渐长愈发孤僻高冷的张爱玲来说,这段人生的邂逅和相濡以沫带给她足以慰藉余生的温暖。
以至于在赖雅去世后,张爱玲独自生活的二十四年里,她的佳作剧减,离群索居,倚靠回忆度余生,始终走不出失去挚爱的阴影。
曼梅写道,习惯有时候很像是一种病,不严重,却很长时间地积累在我们的身体里。对某一样事物的偏爱,或者是对某一处风景的向往,就像有的人说不出哪里好,但就是谁都替代不了的那种偏执和欢喜。
我们的一生不过是清醒地穿过梦境而已,每个人都只不过是岁月的一个幽灵,充满宿命的意味,谁又能说的清因果呢。
曾经在某一阶段,以为生活就会沿着我们所能预见到的轨迹顺延下去,余生波澜不惊。不曾想过down到谷底还能看到爱的曙光和希望,那些失去的东西和错失的爱情会在某一天以另一种方式出现,让曾经支离破碎的心,再次感受到命运的眷顾和馈赠。
也唯有时间才会揭穿命运的底牌究竟是什么,相信即使过程糟糕,结局终会是好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