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冻",是一句大江南北人尽皆知的养生谚语,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得出,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但它只是一种被动的防范措施,我们也不能机械地理解。
由于气候的变化,诸如"暖冬"、"倒春寒"等现象频出,所以要掌握好分寸,及时调节人体与环境、气候的关系。
"春捂"是说春季,气温乍暖还寒,不要过早的脱掉棉衣。
冬季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突然打断这种平衡,短时间内身体很难适应,容易引起各种不适。
另一方面,春天气温变化很大,俗话说"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所谓春寒料峭,"春冻骨头冬伤皮"都说的是这个意思。
过早的脱掉棉衣,一旦气温下降,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趁机侵袭身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冬春季传染病。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里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说的是春天的养生之道也即"春捂"的真正含义。
意思是说,春季,正、二、三月阳气上升,万物萌动,自然界呈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天地孕育着生发之气,万物欣欣向荣,人们应当晚睡早起,阔步于庭院,披散头发,宽缓形体,以使意志充满生发之气。
但是春天阳气才刚刚开始生发,风寒之邪尚为侵害身体的主要致病因素,所以春天应当注意御寒保暖,以养人体之阳气。
少年儿童不适宜捂得太厉害,小二为纯阳之体,应始终保持"三分寒七分饱"。
"秋冻"的意思是说,让人体慢慢适应寒冷,适当的冻一冻,锻炼锻炼,以提高耐寒能力。
另外,秋季室内外温差大,室外,秋风苦雨,寒气袭人,但室内,夏季余热未消,所以要适时加减衣物。
值得注意的是:不能把"秋冻"简单的理解为"遇冷不穿衣。"天气突然变冷时,一定要根据自身的体质及时添加衣服。
有下列疾病的患者不宜"秋冻"
1.胃病。
秋季气温下降,人体受冷后,胃酸分泌增加,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抗裂品质降低,导致胃病复发,因此要经常保持精神愉快,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日常膳食应以温软淡素易消化为宜,做到少吃多餐,定时定量戒烟限酒,保暖。
中医认为,胃是多气多血之腑,寒气收引,寒邪凝滞,主痛。受凉后气血运行不畅,则会多症并发,或吐或泄,或胀或痛,尤以痛为甚。如消化性溃疡患者多呈周期性发作,但遇寒会加重,所以若遇气温骤降,要及时添加衣服,注意保暖。
2,慢性支气管炎。
因为天气由热转凉,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导致慢性支气管炎复发,因此要改善居住环境,室内保持安静整洁,空气流通,也要积极预防感冒。感冒是诱发支气管炎的主要因素之一。
3,哮喘病。
有哮喘病史的人,对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变化极为敏感,而且适应能力很弱,容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而诱发,另外草枯叶落的深秋导致人过敏的物质大量增加,也是该病易发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弄清引起哮喘发作的病因,尽量避免与之接触,随气温的变化及时增添衣物。
4,心血管病。如冠心病、高血压患者在深秋季节不但不应该"秋冻",还应该注意保暖。
秋季人体受冷空气刺激,常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血压升高,促使血栓形成,导致中风发生,要重视高血压等,原发疾病的治疗,注意发现突然眩晕剧烈头痛的先兆病症,做好家庭日常防治工作。按时服药,及时就医。
"春捂秋冻"虽然是流传很广的养生保健谚语,但也要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