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2017年,离家离职,来到省会,开始另一段人生旅程。过去住在家里,吃饭在单位,每月几乎没有开支。但小城里没有相好的朋友,自己过得不开心,唯一的消遣是商场购物,买着买着便把自己买成了月光族。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住宿、吃饭都是开支。想来想去,还是需要理财,让自己的财务状况可控化。 毕竟,没有钱,连炒老板鱿鱼的勇气都没有( ̄▽ ̄)~*。
而每次总结自己阶段性的理财成果时,有句话总会在我脑中响起:
“所谓富有的女孩,不是说她生来拥有最好的东西,而是她能最大化利用好她拥有的东西。”
今天的这篇文章,便可以看做楼主对这句话的理解和实战。
1、 记账的力量:节制过剩的欲望
记不清这是第几次决定要记账了,但可喜的是,这次终于把记账大业坚持下来了。
操作方式也很简单,每天的开支记在备忘录里。在每周五写工作周报的时候,利用周报模版,顺便写一份理财周报。然后把备忘录里每天的收入支出录入,需要备注的用【审阅-批注】方式插入,每周的记录10分钟即可搞定。
这样的记录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买东西的时候,会过一下脑子了。罗胖在新年“时间的朋友”演讲里提到,手机移动支付时,进行消费决策的不是大脑,而是直觉。也就是,用钞票支付,你是在理性决策;用手机支付,你很大程度上是在冲动消费。
其次就是可以做数据分析了。这对一个迷糊的女生来说,简直是从感性思维迈向理性分析的里程碑。虽然现在收入还有限,但第一次,我觉得我对自己的财务能清晰掌握了。
二、信息的价值:开放的接受姿态
有一句话说:你的收入=你亲密交往的五个好友收入的平均数。我无意评判这句话的正确性,但确实深刻地感觉到,在理财这件事上,亲近的人对你的影响非常大。
一开始想到买理财就是受男票影响。那天陪他去银行取钱,他妈妈在一家商业银行的理财到期了,便急匆匆地让他转出来,去买另一家的理财产品。
于是,等待的间隙,我也办了张卡。后来回家问父母,发现他们把钱都放在银行存3个月,6个月存单,便跟妈妈讲了收益差别。银行理财在5个点左右,是存单的2.7-3.2倍。妈妈倒也开明,拿出暂时不用的几万块,让我自己去管理。
于是,在年底的时候,我用过去半年银行理财的收益,给妈妈的新年大衣、爸爸的新年礼物买了单。妈妈平时节俭,大笔开销总是免不了心疼。但是听到我说,这是用你们的本金收益买的,她明显舒心不少。而这于我,也是额外的理财奖励了。
此外,在理财收益里,有2/3来自网贷内部返利。一部分是因为自己从事互金行业,通过公司合作的平台可以拿返利。但平台都有安全期,在没有平台可投时,死党同事把我拉到了一个内部群,是她前公司做的新平台,群里是平台最早的一批投资者。
当然,这种玩法的核心还是风控,风控,风控。毕竟,内部消息不是永久的,并且,亏一次本金要赚200次才能赚回来。
三、入门新领域:利用你的弱联系
在接触网贷4个月后,我遇到了一个事情。某天,坐在我工位旁边的天天给我看她的基金账户。她说,去年4月,她在支付宝里随手买了2000元的基金,现在居然有2690元了。我开始没在意,转念一想,普通网贷平台1w本金30天8.5%的年化,收益是73元,8个月收益580左右,虽然有复利影响,但基金用2000元本金撬动了网贷1w本金的收益,还是挺可怕的。
开始基金学习是找了一个原公司的程序员小哥S,小哥玩股票很厉害。更重要的是,比起盘感好的大神,我更笃信量化投资方向的投资者。当然,长远看,也是想了解他是怎么建模如何分析的。毕竟,我熟悉金融,男票会码代码最近在自学机器学习。投资这件事,不能总依赖别人的信息,有能力的话,我们还是更愿意成长为独立的投资者。
S小哥自己建了一个基金池,用代码写了一个网页,平时可以在网页上查看持仓股票的涨跌;每天会短信推送3-5条短信,分析当日大盘行情及所持基金的情况。他说,学基金学股票要从观察一支股票的走势、一个指数开始。我也不心急,边观望边实操。
此外,通过一个在证券公司工作过的大学室友链接到一个“所谓大神”。同学照他的建议买的几只股票几乎都赚钱了。虽然不是完全迷信这类大神,但我也正好差个提供专业服务的证券经理。一般经理会把你拉进群聊, 以新手的角度来说,看这种分析和直接的指点会比自己盲目在网络上学习效率高的多。
自己也从事金融行业,也深知有时银行、证券从业者推荐的产品可能是他们的业绩任务,所以本能上会更倾向于信任这种有弱联系、有业绩见证的证券经理。
结语:
2017年的收获总体可以概括成下面3点:
1. 最大化你的资源:
资本(爸妈手头的闲置资金和自身存款)+工作(有价值的信息)+朋友(新领域带入门)+自己(买书、实操同步学习)。
2. 风险意识和学习姿态:
网贷行业红利逐渐下降,此时,一方面要抓住最后的时机增值财富;另一方面,积极学习基金、股票,开始多元化资金配置。
3. 积本金,勿本末倒置:
更大的本金数额才能撬动复利的力量,现在还年轻,提升自己的职场竞争力,争取2018年,本职和理财共同进步!
本文系作者授权网贷之家首发,版权归网贷之家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