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
进入ORID已经第9天了,发现自己越来越笃定,整整一天,人穿梭在武汉三镇间,思绪穿梭在微信的各个对话框和各种不同内容电话中,脑子也频繁在工作处理、装修协调、沙龙讨论、导图学习的各类话题间切换,竟然还能一一应对自如,忽然觉得自己内心好强大,简直是小宇宙潜能无限。
本来以为今天也可以持续这种笃定的状态提交作业,可惜装修的鬼事真是不想一刻让我消停,结果是一顿无休止的论辩后,耽误了一个多小时,此刻心情也受到了影响。
不管怎样,总结为大,这会把自己关在房间,深呼吸一个平复心情,再一次切换大脑,来吧,开始。
今天的话题,再次跨界,想谈一谈一个政治新星。这是因为今天看到了一篇报导,是关于23号法国总统第一轮选举的票选出炉。代表中间力量的伊曼纽尔·马克龙得票第一,极右翼的玛丽·勒庞得票第二。这两个人将在5月7日的第二轮投票中决出最后的胜负。如此,法国的政治版图已经开始改写,因为传统执政的社会党和共和党候选人都已被淘汰。
玛丽·勒庞被人认为是女版的特朗普,把她比喻成法国版的希拉里也不为过。而她将要面对的对手马克龙,年轻、睿智、有进取心、有亲和力、在年轻人中极有号召力,像极了2008年时火速蹿红的奥巴马。如此一来,法国大选的局势,成了翻版的“希拉里VS奥巴马”的对决。
而马克龙比奥巴马更奥巴马。他拥有比奥巴马更好的政治形势和运气。1977年出生的他今年只有40岁,如果当选,不仅将是法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同时也会比2008年时以46岁当选总统的奥巴马,年轻一大截。马克龙也是一个很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八卦,是他的妻子比他足足大24岁,曾经是他高中时的老师。
一方是老师,一方是学生;马克龙是未成年人;戏剧老师当时已婚并且有三个孩子——这段感情充满了禁忌的色彩。
虽然在欧洲电影里,这样的情节并不罕见。比如1995年的丹麦瑞典合拍电影《教室别恋》讲的就是高中少年爱上中年女老师的故事。但真出现在现实中,还是会让人有点接受不了。
马克龙的父母一开始就很反对这段有点不伦的恋情,还找到女老师要求她远离——或者至少,等到他年满18岁。女老师声泪俱下,但却拒绝离开少年马克龙。而马克龙的父母,也在无奈之下逐渐接受了他们的关系。
中学最后一年,马克龙离开家乡转学到了巴黎的精英高中,随后又在巴黎上了名牌大学,进入投行工作,赚了几百万欧元,从此彻底告别自己普通的中产阶级家庭背景,当上了金领。
但是他和老师的恋情却越来越热烈。2007年,30岁的马克龙和已经离婚的老师终于结婚。现在,40岁的马克龙有7个孙子和孙女,全部和他没有血缘关系。
多年以来,马克龙一直对自己的婚姻很低调。但在他宣布要参选总统以后,媒体开始大量报道这段当年的不伦之恋,一度影响到了他的支持率。但马克龙大大方方回应,批评法国社会反应过度。他说,大家不能接受老妻少夫,但如果是老夫少妻,大家就不会觉得那么奇怪,“为什么人们这么难接受一段真诚独特的关系呢?”
马克龙自己,也试图把这段关系塑造成是自己从政决心的一个注脚——如果一个闭塞小城的17岁少年,面临一片责骂和嘲笑,仍然能够征服一个比自己大24岁的女人,那他也一定能够用同样的方式、同样的耐心和决心,征服整个法国。
所以,如果马克龙在下个月的第二轮投票中胜出,那未来,这对老妻少夫的第一夫妇,就将更加频繁地出现在世界媒体的各大版面上。
2015年年底,从欧洲政坛右翼势力崛起、法国政坛一片混乱中看到机会的马克龙,辞去经济部长职位,并退出社会党,开始酝酿开创新的政治道路。他发起了一个新的政治运动,“En Marche!”,意思是“前进”。这个新生的政治运动在开始时受到了政坛的无情嘲笑,人们认为马克龙幼稚、没有经验,注定必将失败。然而仅仅在一年以后,“前进”却已经吸引到了25万铁杆支持者,在法国政界刮起了旋风,马克龙也成为了炙手可热的头号政治新星。
R
读到这里,这位帅气的70后准总统的所作所为,让我非常欣赏。正如他所说,一个闭塞小城长大的少年,能够有勇气、有耐心、有决心征服一段年龄差距巨大的感情,还能在自己年轻的政治生涯的低谷期,从容笑对一切嘲笑和奚落,理智地选择应对策略,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站到了万众瞩目的聚光灯下,这背后承受的东西,应该绝非常人所能忍受的。
这一切是怎么做到的呢?简而言之,就是天时、地利、人和。
首先,马克龙本人具有超强的人格魅力,他善于化敌为友,在政坛左右逢源,收获了大批的支持。他模仿奥巴马的竞选策略,走草根路线,得到了许多年轻人的支持。
他的竞选团队衣着随意,十分具有亲和力。
他们一改依赖专家决定政策主张的传统做法,而是挨家挨户和普通选民对谈,倾听草根的意见,最终收集了25000份详细的访谈。甚至就连他的竞选口号都是“我们”,寓意是政治人物和人民站在一起,和奥巴马在2008年的口号“yes we can”如出一辙。
虽然曾经是年入百万的投行金领,又曾经贵为经济部长,但他反复强调自己出身普通家庭,丝毫不掩饰对现行体制的不满,同时又把自己塑造成“改变现状”的希望。
玛丽·勒庞也同样把自己塑造成改变现状的救世主角色,但马克龙不一样的是,他不那么极端,不那么急切,他希望提出更现实、更实际的解决办法。
其次,法国政坛的形势也对马克龙十分有利。两大传统党派共和党和社会党原本力推的候选人都在各自党内的初选中失势,最后胜出的候选人也趋向极端,左的更左,右的更右。极右势力和极左势力的崛起,也让很多人感到不安和恐惧。于是,在政治光谱中,就留下了一大片的中间地带的真空,而马克龙快速填补了这块真空、立场处于中间偏左,自然就成了左右共同的希望所在。马克龙自己则也刻意模糊左右的界限,他说,法国的政治不再是左右的意识形态之争,而是保护主义和全球化之争。这样,他的对手,就不再是共和党和社会党,而是玛丽·勒庞。在极右高喊着要退出欧盟、反对全球化的时候,马克龙坚定地表达了他对欧盟、开放边界和自由贸易的支持,他说自己要做的是“爱国者们的总统”,而不是民族主义者的总统。他说他想提供的,是一个带领法国进入21世纪的方案。”这也暗合了很多法国人心中那种独特的骄傲感,当右翼民族主义者在全世界高歌猛进的时候,法国已经准备好了扮演不同的角色,选举出一个拥护欧盟和全球化的自由派。这也是第一轮选票结果中,马克龙能获得第一的原因。
I
从马克龙的暂时胜出事件中,我们其实可以看到,不管哪一个领域,任何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不是一个简单的偶然,而是一个长期坚持、积累的过程,同时你还要有一颗坚强无惧挫败和嘲弄的心,一种时刻大局在握、沉着稳重、不骄不躁的人格魅力,以及一份准确独到的审时度势能力。
试想,如果没有坚强的承受力和持之以恒的意念,他不会顶着压力坚持追到年龄差距巨大的心仪女人,更不会在“前进”运动只有几百人参加时毫不动摇最后坚持获得25万铁杆追随;如果没有独特的、让人放心的个人魅力,他不会一点点打动对方,用耐心创造奇迹,也不会用他的亲和力,揽获众多年轻人的支持;如果没有犀利独到的审时度势视角,他不会准确把握形势,迅速找准立场,说要做“爱国者们的总统”。
的确,天时、地利、人和,是他成功要素;但也许描述他更合适的要素是 坚持、积累 、把握。哦,还有,模仿。
D
领略了70后里这么一个高阶段的人物,同为70后的我,其实一时半会也想不到怎么去套近乎,将他的做法准确关联落实到咱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人生中。
或许只能说,他有他的伟大目标,而我只有我的小确幸。
1、没有天时地利,却可以拥有人和,修炼自己的个人魅力,做自己喜欢的自己;
2、前人成功之路,自然有着能成功的经验,三人行也必有我师,多保持一个谦虚学习的心态,尽情吸纳;
3、另辟蹊径,在惯性做法无法达到预期时,尝试改用其他方式,一如马克龙民意调查所用的方式,只有深入其中,才有意外收获;
4、坚持,这是提升自己的前提条件,所有的半途而废,成就的是一颗习惯了平庸的心;积累,则是充实自己的必要条件,所有的消化沉淀,造就的可能是一段不一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