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雪映丹青——中国古代冬景绘画特展”4月9日结束,4月3日讲解最后一场遇观众甚感兴趣,互加微信后,传来一首词并寻图。当即应下合图一幅呈上。
赏析
山脉连绵,江水宁静,江中有渔舟和帆船;岛屿分布,小桥相衔,山间杂树披雪,村舍茅屋散布,偶见行人和赏雪者;高峰之侧建有曲折栈道,一派祥和的村居景象。白山墨水,树木、村舍设色,山石略用干皴,看似草率,实则精心。画面无作者署名及钤印,卷前有清翁题“袁淑明雪景真迹”引首,后隔水有彭翊题记。
题记: 此系淑明尚统所作,为伧父割去原款,伪作长题嫁名石田翁。卷后余纸二三尺,涂鸦殆尽。余购得装潢已,竞为书其本末。古来名迹往往遭此一劫甚于兵燹,可胜浩歎!淑明于有明()()名也。此画精神结撰,有目者固宜共赏焉。己丑仲秋南湖彭翊记家。
伧父 :泛指粗俗、鄙贱之人,犹言村夫。
石田翁:沈周(1427-1509) ,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明四家之一,字启南,号石田。58岁后又号石田翁。
兵燹 (xiǎn):指因战乱而遭受焚烧破坏的灾祸。
彭翊:(生卒年不详),字仲山,清朝长洲(今广东番禺县东)人,先人彭定求、彭启丰都是清代名士。幼承家学,工画花卉,擅长隶书,诗文方面也有较高的造诣。
讲解实录(少儿版)
我们现在欣赏一下袁尚统的这幅《雪景图》,古人是如何表现雪景的呢?我们可以看到他把近处的江水和远处的天空都用淡墨润染,以江天的暗映衬出漫山遍野的雪白。在漫山遍野的白雪之上,有树木三三两两点缀其间。
我们视线往前移可以看到,有一人独自撑伞过一木桥。他过桥干什么呢?我顺着他行进的路线可以看到前面一座村落里面的一个人正在倚着门框,好像在迎接他,他们也许是在雪天相约一起去赏雪吧!
接下来我们,把前面的画卷卷起,展开下一段,看见这二人出现在了山后的亭子里。这两个人你可以理解为刚才的两个人走到了山后赏雪。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另外的两个人。手卷是可以像连环画一样欣赏,前面的画面卷起可当作过去,正展开的是现在,未展开的是将来。这样就把时间的维度引入到了一个二维的画面里,冲突了二维的一个限制。
远山近水之间可以看到一人正在摆渡,在佛家看来想脱离凡世的烦恼是需要上师的引导才能顺利到达对岸去。与这条渡船呼应的是近处港湾里停着的几艘船。雪天,自然是要找一处安全的避风处休息。相比之下更显渡船之功德无量。
我们再往前看,可以看到有一人,背着包裹独自前行在这雪天,他没有打伞,也许是一个远行者,他出门的时候也许还没有下雪,这样一个寒冷的冬天他一定很冷,弯曲的腰身也很难留下最后的温暖。前面也许还是漫漫长路等待着他。
我们往前看,一个小小的房子挑出了一幡酒旗正在风雪当中招展。这样一个小酒馆或者是一个小客栈,将给刚才那位孤独的远行者一个休憩的空间。是不是我们也感受到了温暖!
酒馆隔江对望一个安静的村落。村子近处人家门敞开着,主人也许之刚刚出门,赶着去看美景而忘了关门。我们顺着路就往前看,忽然一帘瀑布从天而降,大有银河落九天的气势,可以想象这种轰鸣之声打破了村庄的宁静。可是在瀑布前面的一个平板桥上并没有人来欣赏这样的美景,人到哪里去了呢?我们再往前看,可以看到有一个二层的小楼,一人在二层窗前举目远眺。
更上一层楼看到了什么?哦!他的的面前是水天一色,白雪漫漫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江?哪里是岸?隐约可见远蒲归双帆。
近处又有一独木桥,这桥与前面的桥相呼应,两桥之间的景致是身在殿堂之上,心系山水之间的人所向往的。但道家的天人合一很难实现,人还是要回到滚滚红尘之中。
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个山坳里面一个人撑伞独座舟中,不禁让我们想起那一句诗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他也许是想在山水之间钓回迷失在滚滚红尘中的初心。当他的身心在山水间得到休憩之后,前面等待他的是什么?是如同登天的阶梯,他要如何面对呢?我想应该用儒家积极入世的态度面对。引《周易》中的一句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以上是我的讲解也是我对画的理解,对于同一幅画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因为画就象一面镜子,我们看到的其实就是我们自己。
观众和词
江天墨暗,雪自留白,依人撑伞观雪飘,“访戴”雪天同游。
也有雪后独叟,寂寞沙洲,渐闻空远飞瀑声,只怪无人赏玩,白落个空寂寥。
生年不满百,何怀千岁忧?
兀自寒江独钓雪,敢教层层青天路,走泥丸!
访戴典故
王羲之的儿子王子猷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一次夜里下大雪,他从睡眠中醒来,打开窗户,命令仆人斟上酒。四处望去,一片洁白银亮,于是起身,慢步徘徊,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间想到了戴逵,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
画家简介
袁尚统(1570—1661年后)明代画家。字叔明,江苏苏州人。善画山水、人物、花鸟。山水浑厚,人物野放,多画民间风俗,作品有浓厚生活气息。
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是清王朝在关外的发祥之地,在清初即称为“盛京皇宫”。它是除北京故宫之外国内仅存的古代皇家宫殿建筑群。
沈阳故宫建筑分为东、中、西三路。它自后金天命十年(1625)开始创建,至清崇德二年(1637)基本完成初期宫殿规模。清王朝入主中原后,乾隆十一年至四十八年(1746—1783)又陆续增建了东、西所行宫、盛京太庙和嘉荫堂、文溯阁等西路建筑,构成了现存沈阳故宫古建筑群的总体格局。至今,故宫内尚存古代建筑114座,建筑群区域占地面积达6万平方米。1926年,在盛京皇宫遗址的基础上始建博物馆;1961年,成为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沈阳故宫是由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位大清开国皇帝亲手创建的,故宫内至今仍藏有一定数量的后金至清初时的传世之物,每一件藏品都可以反映出草创之际马上皇帝身经百战、浴血搏杀的艰难岁月。
在清王朝正式建立前的后金时期,女真族尚在形成和扩张之中,其社会制度正由带有军事民主特点的奴隶制向初期封建制过渡,女真人也正由原始的狩猎生活逐步向农耕经济过渡,武装、拼杀与战争乃是当时全部活动的主旋律。因而,这一时期沈阳故宫所留存下来的宫廷历史文物,多为皇帝个人使用的武装器械,如“清太祖努尔哈赤龙虎将军剑”、“清太宗皇太极御用腰刀”和“清太宗皇太极御用牛角弓、御用哨箭”等。
在沈阳故宫还保留下来大量与当时战争有关的军事实用类物品,如传达皇帝谕旨、命令所持的木制“蒙文信牌”、“汉满蒙文皇帝之宝信牌”,以及作为报警和传令使用的铁制“大金天命云版”等等。
相对于清朝中期那些华丽无比的宫廷艺术品而言,这一时期的传世藏品其做工均较为粗糙和简陋,造型也较为古朴和原始,反映了后金至清初开国阶段国家草创、征战频繁,及当时各项宫廷制度尚未完备、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的状况。
本文所有照片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