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有革命导师说过:不能进行数学处理的学科不是真正的科学。既奉科学为圭臬,又欣逢数字化时代,当今世界大自上天入地,小到柴米油盐,也就无不数字化了。性,也不例外。
数字化或科学化的第一步,就是数据化,就性研究而言,就是将一切有关性观念、性活动、性行为的事实加以整理统计,在此基础上展开分析推理并得出结论。于是,在此指导思想下,我们也就有了权威等级不一、取材重点各异的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各类调查报告。它们告诉我们:性倒错的人群有多少,目前性生活满意的夫妇为几何,赞成婚外恋的男人概率的高与低。这还是抽象的,还有具体入微到小数点后几位的:男性生殖器的长短粗细的平均数,夫妻性交的频率,达到高潮的百分比,三十岁夫妇多少,文化程度高的多少,不同收入的又是多少多少……
这是必要的,尤其在我们这个传统性文化充斥着野蛮愚昧内容的国度中,更应如此,这是改善和建立我们文明健康科学的性文化的基础工作。
可——或许是杞人之忧——面对这些确凿的数字数据,我担心,若碰到那些过于执的朋友,是否会产生尴尬乃至消极的后果呢?他们或许会对照自身,平均数多少,而自己差得远,妻子能满意吗?又有女性假意性高潮、性满足数字有多少,那平时妻子的表现或许是迎合?看看三十岁频数、四十岁频数,自己十天半月才来一次,缺口这么大,还不得赶紧努力完成任务?现在才知道,原来会玩的能玩出如此多花样,看来自己也得深挖潜能大力开发……于是,原本满意的不满意了,融洽的转为不和谐了,再加以急于求成,对己对人太苛刻乃至硬来,“性的数字化”使原本幸福的家庭陷于不幸,也不是不可能的。
为免于这层隐忧,更为了预防或纠正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偏见和乖张,作为也曾做过这类数字化调查的人员之一,我觉得有责任来谈点自己的意见。
首先,目前在我国所做的有关性观念、性行为调查,并非针对个体的“个案调查”,绝大多数是大面积群体调查,运用社会学随机抽样方法,调查一定量人数加以统计分析,然后作为样本推断出整个社会所有人的基本状况。这种调查,可说是了解群体的“概观”,不是针对个体的“微观”,其调查结果可反映群体基本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却不足以说明一个个生动具体的个人。
其次,数字化或数据化是科学分析的基础,对其所得的频率、平均数和百分比等等,个人自然可加以比较对照,但千万不可迷信数字,盲目信任数字,若将个人情况去一一对号入座,由数字的上下高低来判断个人的好坏利弊,或许会得到荒唐的结论。百分数对反映群体状况是必要的,但对个人往往用不上或没有任何意义,你所在位置对你个人就是真实的百分之百。你的指标低于平均数,假如你原本是满足的,那你应该高枕无忧继续满足下去,不用去理会它,那与你无关。你应懂得,平均数不就是因为有你以及与你同样低指标的人群存在,才会产生那一数字,不然平均数不要高得离谱?如果高于平均数算作正常,低于平均数也同样可视为正常。
其三,许多数字的上下高低可说明好坏利弊,如血液的各项指标,肝功能的指标,可另有许多指标是谈不上好坏利弊的,它只说明一种状况、一类表现而已,比如以性活动而言,就说不上一周二次一定比一周一次好,有过婚外恋的也未必比从未曾有过的更幸福。至于那些观念上指标,就更无所谓了,那只表明个人主观的价值态度罢了。
最后——不是最不重要而是最重要的,这就是:性,是爱情婚姻的生理性基础,但人类的性,经过千百年来的文明进化,已积淀和包含了许多丰富多彩的社会内容,不再是动物般单纯的繁衍生殖的生理性活动。由此,也就决定了,在人类所有社会活动中,性活动是最为个性化的,它是两个人的世界,两个人的天地,不能说人类性活动都是独一无二的,但两个人的世界中,必定包含有独一无二的精彩内容。这绝不是什么生硬死板的数字所能囊括包容的,所能涵盖净尽一览无余的。高度残废人的性活动应该够艰难的吧?不见的,不见一位残废著名作家大胆直言:没有性障碍,不存在性问题,残废又如何?照样玩得它出神入化,惊心动魄,把事情做得更精彩!因此,低于平均数又怎样?处于百分比的少数另类,又如何?一方的不足可由另一方弥补,此处的欠缺自会由彼处来替代。人具有主体性,具有无限的潜能,就此而言,恰恰是人创造了数字,而不是数字制约人。
老步补记:
此文写于十余年前,是有感于中国也开始这类调查以及由统计数字而作的各种推论。
对这些数字数据的态度已如上述,按老步看法,这类调查无甚意义且弊多利少,但数字化的潮流看来是抵挡不住的了。
2014/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