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小平:80回《红楼梦》就是一部完整作品?
《红楼梦》是我国最著名的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是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位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这部著作从各个角度展现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
自《红楼梦》出世,对这部著作的研究经久不衰。尤其二十世纪以来,学术界因《红楼梦》异常出色的艺术成就和丰富深刻的思想底蕴而产生了以《红楼梦》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问——红学。《红楼梦》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市面上常见的《红楼梦》版本有80回“脂本”和120回“程本”两大系统。脂本即为脂砚斋在不同时期抄评的早期手抄本,程本即为程伟元排印的印刷本。
脂本现存11个版本,其中尤以庚辰本影响最大。庚辰本存78回,包括第1回至第80回,缺失64、67两回,此本有与己卯本(脂本)相同的双行小字批。程本分甲本和乙本,均为程、高在曹雪芹逝世28年以后搜集其留下的前80回及零散的后40回残稿,“集腋成裘”、“细加厘剔”、“截长补短”而成,分别成于清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年)和清乾隆五十七年壬子(1792年)。后来学者大多赞同程本的后40回是在脂本的基础上,经无名氏补充,由程伟元、高鹗等整理后的版本,无论是文字表达还是思想情感均与前80回相差甚远。
绝大多数学者和红学爱好者都为《红楼梦》作品的不完整而深感遗憾。而《的学术思想及其启示》中所记录的红学家先生缺提出:80回《红楼梦》就是一部完整的作品。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是由《红楼梦》特有的表达结构决定的。
作者在第一回开篇即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说“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故将“真事隐去”,所叙皆“假语村言”。自此便大量使用一种独特的叙事结构,借助中国文字所特有的字形、含义、会意等特点进行创作。
例如《红楼梦》第5回,宝玉在警幻仙姑的指引下梦游太虚幻境,在薄命司中看到有大橱装载着各省薄命女子的生平判词,遂找到自己家乡金陵的柜子取册观看。册中有图画有判词,但无有名姓,但读者可看出皆为宝玉身边女子。文中对香菱描写道:“画上画着一枝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其中“两地生孤木”指的是“桂”字,暗示后文中薛蟠迎娶夏金桂后香菱的悲惨命运。
再如作者于判词之后,又借警幻仙子之口盛情邀请贾宝玉聆听十二位舞女的演唱。在观赏前给了宝玉十四支曲子的词,除首支、末支分别为引子、收尾外,中间十二支分咏小说中“金陵十二钗”正册的人物,预示了这十二位女子的命运。这组曲子同判词一样,为了解人物历史、情节发展以及四大家族的衰败覆灭提供了重要线索。文中对王熙凤的曲子这样描写:“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个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嘛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事,终难定!”暗示了她虽具惊人的管理组织能力和治家手段,但为人八面玲珑、心狠手辣、做事决绝,最终伴随着贾府的轰然衰落,落得一个“一场欢喜忽悲辛”的结局。
又如文中第二十二回,恰逢元宵佳节,又值宝钗生辰。双喜临门,贾母心中欢喜,便凑份子设宴庆贺,院中姐妹欢聚一堂。贾元春不能亲临,特地派人从宫中送来一个灯谜,让大家去猜,吩咐猜过后每人再各自出一个。于是,一场元宵灯谜盛会由此开启。元春所制谜语为“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暗示元春此时随贵为皇妃,但“才得侥幸,奈寿不长”,又暗示贾府的家运兴旺正如爆竹飞天,虽然盛极一时,但注定只是烈火烹油,昙花一现。贾家的命运也将随着元春的富贵将尽而好景不长。
综上,虽然80回《红楼梦》在内容上并不是完整的,但《红楼梦》所别开生面地采用的由人名、地名、判词、曲子、谶语、谜语组成的专有结构,使小说情节的演进方向成为确定;并藉由这些结构的暗示完整地表达了所有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并且在主题情节的确定性之外还使读者保有无限的想象空间。这样仅仅适合于汉字的,前无古人的写作结构是不需要写具体的结尾的,因此丁小平先生才会说80回《红楼梦》就是一部完整的作品(参见《丁小平的学术思想及其启示》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