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且历
1
清晨醒来,空气微凉,我点开影片《七月与安生》。
两个女孩在懵懂的年纪狭路相逢,然后形影不离。一起分享所有,包括成长的青涩、亲情的温暖,最后甚至不约而同的,爱上同一个男生。起初相依为命,后来散落天涯,却依然挡不住对彼此的惦念。宿命像是一趟来回往返的地铁,载着彼此在不同的年轮纠缠、遇见又走散,扯不清道不明的感情线,缠绕着彼此,生出许多欣喜、痛苦和眷恋。
曾国祥把安妮宝贝原著中琐碎的文字,改头换面,拍成了细腻的画面,小心翼翼的披着青春的外衣,讲述两个女孩的故事。我们看到了他们世界里的友情、爱情、个性甚至人生。可是又不可避免的,在每一个维度上,都看到了选择。
选择怎么对待友情,是分享,还是谦让?
选择怎么对待爱情,是心动,还是责任?
选择什么样的个性,是强装,还是坦荡?
选择什么样的人生,是放荡不羁爱自由,还是循规蹈矩求安稳?
她们的内心一直在纠结,自己到底是要当七月,还是当安生。
正如普通的我们,在迷茫的时候问自己,是选择自由,还是选择安稳。
2
七月是这样的七月,把和安生的友情定义为“被选择”,把和家明的爱情定义等他回来才能证明爱。她听妈妈的话,努力做一个懂事听话的乖小孩,按部就班的升学、恋爱、工作,接着计划结婚、生娃、买房,一步一步走向看得见的未来。她心疼安生的孤独,却暗自害怕安生的掠夺。她不敢离开温室的安稳,却忍不住向往远方的自由。
安生是这样的安生,她出生就意味着孤单,寂寞伴随她整个童年。碰到七月,她有了唯一的安稳,偷偷的享受被分享的亲情,努力扼杀刚刚萌发却有掠夺感的爱情。为了保护七月,她谎称为了自由而开始流浪,放荡不羁,却又无时不刻不在惦念曾经的温暖。她思考该不该存在,该不该停下,却又一次又一次的无法停止流浪。
从个性的角度,七月代表的是安稳,安生代表的是自由。
安稳和自由,是可以同时存在的吗?
小时候也许可以,但是长大了,似乎就不可以了。
于是,选择不可避免的出现了。
3
电影里有三种结局。
第一种是小说里的,她们交换了人生,七月替安生去流浪,安生替七月找安稳。
第二种是安生说给家明听的,七月把现实的负担(七月偷偷生下的家明的孩子)丢给了安生,独自踏上旅程去寻梦,安生接过这个负担替七月偿还责任。
第三种是现实中的,七月永远停在了27岁,真的去了自由的国度,安生在现实中变成了七月,努力拼搏帮七月养孩子。
如果算上原著,应该还有第四种,恰恰是第三种结局的反面。安生走了,留下孩子,七月和家明一起抚养。
虚虚实实,哪一种更好呢?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但是不论哪种结局,都把七月和安生放在了对立面,他们交换了人生。
两种人生,七月和安生,仿佛永远只能二选一。
其实这世上,没有完全的七月,也没有完全的安生。
乖巧如七月,也有自私的一面,她敲响警报,她放任七月的离开,她用受伤的眼神让家明心甘情愿的担起责任,她又腹黑的策划了“被逃婚”,才有勇气离开一段感情。
不羁如安生,也有温情的一面,她给七月妈“偷”耳环,她为逃避家明走天涯,她为守护友情甘心流浪,她最终隐忍的扛起了七月扔下的重担。
原来,七月和安生,不是符号化脸谱化的人,而是有血有肉的立体的人,充斥着任性的自私与欲望,善良与纠结的普通人。正如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多面的。偶尔善良,偶尔自私,偶尔洒脱,偶尔束缚。
4
许多影评都在问,你想变成安生,还是变成七月?似乎二选一,才是唯一的答案。
其实,七月和安生就是岁月的两朵双生花。每个人都不是扁平人,我们多变、挣扎。安稳太久想变成安生,流浪太久想变成七月。
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七月,也住着一个安生。真正把他们对立起来的是我们自己,真正分裂的也是我们自己。
七月和安生,一直住在我们心底。我们有时候乖巧温顺,有时候又放任不羁。有时候追求安稳,有时候又渴望自由。我们通过友情、爱情发现七月和安生的存在,外界的争夺让她们打架,现实的逼仄又让她们和好。打着打着,就走过了乱七八糟的,狗血的青春。打着打着,我们就学会了让她们允许彼此同时的存在。
乖乖女终究要学会打破内心的封闭,向现实宣战的勇气。而叛逆女孩,终究要学会压抑自己的戾气,一步步抹去狂妄的外衣。
不是时间把我们打磨成了没有棱角的人,而是我们在头破血流中不断的完善自己。这也许就是成长,我们渐渐懂得了,凡事不再二选一,而要学会求同存异。
就这样放过七月和安生吧。我心里的七月和安生。
你们不要伤害、不要离别、不要选择,就这样,安静的在我心底住下来吧。
七月说,“安生,可能是因为你走了,我的生活变得很平淡,一眼,就可以看到一生。”
安生说,“七月,可能是老了,不像以前那么有兴趣跟陌生人瞎聊。还好有你,能让我一直有个写信的地方。”
七月与安生,少了谁,都不有趣,不完整。
一会儿做七月,一会儿做安生。让她们互相依赖,互相取暖。就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