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重新看了个老片,09年印度产的《三傻大闹宝莱坞》。
故事情节也不复杂。Farhran、Raju与Rancho是皇家工程学院的学生,三人共居一室,结为好友。在以严格著称的学院里,Rancho是个非常与众不同的学生,他不死记硬背,甚至还公然顶撞校长“病毒”,质疑他的教学方法。他不仅鼓动Farhran与Raju去勇敢追寻理想,还劝说校长的二女儿Pia离开满眼铜臭的未婚夫。兰乔的特立独行引起了模范学生“消音器”的不满,他约定十年后再与兰乔一决高下,看哪种生活方式更能取得成功。
十年之后,当拉杜、兰乔、“消音器”和碧雅在一个在偏远地区的有趣的农村小学里找到Rancho的时候,“消音器”已经是大公司的副总,正在寻求与一位炙手可热的科学家建立合作,而Rancho在“消音器”眼中看来就是一个小学老师,一个月的薪水可能还不如他孩子的零花钱,名副其实的loser。
但即便在面对“消音器”小人得志的嘲笑时,Rancho还是淡定从容笑呵呵地面对着他,影片中,配合着农村小学所处地点的碧海蓝天的背景,这一幕看着其实很有张力很感人。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故事出现了反转,当Farhran等人问Rancho他的真名的时候,Rancho说出的名字正好是“消音器”所要寻找的那位炙手可热的科学家,于是大家也就能够想象到,后面就是“消音器”马上转身阿谀献谄。而无论从影片中其他角色在这一幕的表现或者是网上的影评理,都可以看到这一个转折让大家觉得很惊喜、很过瘾、很爽。
情节大概如上,我想说的就是这个故事本来希望表现的是反对教条、世俗,追求兴趣、理想,但很不幸在最后一秒落了俗。在故事的结尾,Rancho最终依靠的还是大多数人认可的成功人士的光环、而不是追求本心的本质,来赢得了“消音器”的阿谀,赢得Farhran、Raju和Pia的狂欢,更重要的是赢得了银幕前观众的感情上的认同和宣泄。
试想下,如果影片在最后的反转出现前就结束,Rancho的身份就只是一个偏远地区的小学老师,在碧海蓝天的背景下,淡定从容任性地对待这“消音器”的嘲讽,这样的画面,是否更是追求理想和本心的完胜呢。
跳出影片,回归现实来扯扯,我们的大多数人都是按照着传统、规矩的教育和理念在学习、做事,既然大家对追求本心的影片有这么强的认同感,为何在实际中这么做的人少之又少,为什么?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传统、规矩的教育路径是一条方向明确、能够直接为我们提供可以基本看得见未来的路径,而追求兴趣成本太高,前方又不确定,我们都害怕失败。
我们都知道,按照传统的模式,我们可以安全的成为一个还不错的普通人,甚至还存一定的概率收获如“消音器”一样的成功(“消音器”这个角色在影片中很猥琐和俗气,这么做不过是影片为了强化对规矩、传统的教育的批判和对比,对这个角色进行刻意夸大的渲染,现实中相信这样的人也不多),但是如果按照追求理想的模式,获得所谓成功的概率小的可怜,更大的可能是一文不名、箪食瓢饮,甚至失去生命,如影片中因为一直钟情制作直升机而耽误了课业,最终导致不能毕业而选择自杀的学生。所以我们理性、现实地在真实生活中选择了一个安全模式,而在某些时刻又寄希望于各类作品提供给我们一个理想模式下小概率、大成功的海市蜃楼以作为精神慰藉,《三傻大闹宝莱坞》无疑是戳中了这个点。
虽然我觉得最后处理的略显可惜,但这并不能推翻这是一部优秀的电影,无论是从立意、表演和剧情设计来评价。
其实扯了这么多,想写的感受也很简单:在我们生活中,无论身边的人在追求本心之后的结果成功与否,我觉得单就他们敢于去“追求本心”这件事,就已经是值得欣赏,甚至是尊敬的,而不需要一定要他们获得所谓的成功之后才能大家觉得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