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书训练营:19
拆页来源:《刻意练习》
拆书目标:区别刻意练习和一小时定律并掌握刻意练习的技能
R阅读原文
事实上,艾利克森的刻意练习的核心观点是,那些处于中上水平的人们,拥有一种较强的记忆能力: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正是区分卓越者与一般人的一个重要能力,它才是刻意练习的指向与本质。
那些卓越的专家,能够将工作记忆与长时记忆对接起来,在进行钢琴、象棋等自身熟悉的专业活动时,能够调用更大容量的工作记忆。如同西蒙等在1973年那篇开创性研究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国际象棋大师在长时记忆这款硬盘中存储了5万~10万个关于棋局的组块。
如果说专家和准专家们已将自己的大脑升级了,工作记忆内存条可以同时调用一块SSD硬盘来当虚拟内存用,那么那些专业领域的新手们往往还是在使用小内存跑。
幸运的是,进化给一般人留了条路。这种长时记忆能力,艾利克森认为是与具体领域相关的,并且通过他所说的刻意练习可以习得。只要你努力,经过几十小时到成千上万小时不等的艰苦努力,就能买来那款可以被工作记忆内存条调用、当虚拟内存使唤的SSD硬盘,即长时记忆。
一般人怎样才能买得起那块硬盘?刻意练习的任务难度要适中,能收到反馈,有足够的次数重复练习,学习者能够纠正自己的错误。
其中,多数不靠谱的成功学选择了错误的练习方式,虽说喊的口号是刻意练习,但实质并不是刻意练习,因为它们没有激活长时记忆能力。比如,下象棋的次数毫无作用,10个1万小时,也成不了国手。但是,如果看着已经发表的棋谱,然后推测国手下法,这种刻意练习方式,就是往长时记忆硬盘里面攒SSD硬盘:存储关于象棋棋谱的组块。
在本书中,艾利克森在辩驳1万小时定律时同样提到:
随着训练方法的改进和人类的成就达到了全新的高度,在任何一个人类付出努力的行业或领域,都在持续不断地出现变得更加卓越的办法,以抬高人们认为可以做到的“门槛”,而且,并没有迹象表明这样的“门槛”将不能再抬高。每当人类发展至新的一代,潜力的界限也随之扩张和提高。
I复述知识
工作记忆是一种较短时间范围的记忆形式,能够让大脑组织同时处理多种想法。长时记忆是指永久性的信息存贮,一般能保持多年甚至终身,主要是对短时记忆内容加以复述而来。
而本拆页所讲的刻意练习,是为了帮助我们增大长时记忆,并使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对接起来。这也正是卓越者和普通者的区别。
如何才能通过刻意练习培养我们的长时记忆呢,作者给了以下四点建议:
1刻意练习的任务难度要适中,如果太简单达不到有所进步的效果,太难会减低我们继续下去的兴趣。
2能收到反馈,需要及时反馈。可以把联系分为一个一个小的模块,这样更便于及时反馈的进行。
3有足够的次数重复练习,大量的刻意练习可以打通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的通路。
4学习者能够纠正自己的错误。
A1激活旧知
本文作者提出的刻意练习不同于以往认知的一万小时定律。在我看来,可以联系更加强调自己大脑的参与,要及时反馈,要做成模块,要对自己当下所学习的在长时记忆中的占位有一定认知,还要能够自我纠正错误。
一万小时定律有点容易将人误引入我已经付出了很多的误区。比如我小时候学习吹长笛,妈妈规定今天完成一个小时的练习,我就磨磨蹭蹭去个厕所啦,喝点水啦,然后一个小时一过,就欢呼雀跃的结束了。
但是刻意练习更注重真正的练习,因为自我认知和及时反馈的要求,必须要主动的投入才可以。它的成果是随时可以确认的,这样才有真正一个模块一个模块往自己大脑中输入新知的感觉。比如我有段时间痴迷的玩手机游戏消消乐,其实也是一种刻意练习,刚下载的时候看别人玩到200多关觉得简直不可思议,但是在玩的过程中,通过一关就获得可以晋级的反馈,然后下一关稍稍提高一些难度。不知不觉竟然竟玩到了四百多关,而且再看前几关时很小菜一碟。
A2催化应用
我很容易陷入我学了很久啦,做了很多工作啦之类自我满足的付出状态里。这个拆页使我意识到,学习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不能全凭感觉,不为学习而学习,为进步而学习。并且逐步升级,及时反馈,最终取得成果,是我今后的目标。
先从小的事情练起来,比如学习做饭。先从简单的拌菜开始,然后逐步晋升炒菜和炖肉。并且没做一次都邀请家人平常点评。反复练习后,长时记忆里就会有了每种菜品适合的配料和搭配。然后就可以逐步创新了,最终自成一派风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