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进入机构工作的时候,我还不知道原来还需要对整个家综的服务进行评估。半年一次,先后是中期和末期评估,真有读书那时候的期中期末考试的感觉。即将到评估的时候,总听到一些同工说评估专家是如何地对服务百般刁难,吹毛求疵。在自己经历两三次评估后,虽然觉得同工的看法有些言过其实,但但对于服务评估,我也进行一些思考。
评估过程主要是看文书,与社工面谈,与社区居民进行访谈了解服务感受。专家从服务的文书看出社工的专业能力不足,提升速度慢,理论运用差。某一次中期评估,有专家直指社工的小组开展毫无专业性,与普通居民开展的兴趣小组无异。那么个案的文书该如何写?专家说个案只是描述情景,没有理论分析,在评估反馈的时候有没有说出来该如何写才有专业性。中期的专家和末期的专家多数不相同,提出的建议的差异也不小。对于文书如何撰写才能体现出专业性,却从来没有直接建议或是意见参考。文书的撰写是按照中心的设计的表格要求来写的。然而,一个机构,在广州不同的区也有项目,评估专家也大多不同,而评估专家对文书记录的意见却各执一词,表格需要如何改?文书如何写才符合专家的期望呢?
社工能力的提升(或说专业成长)较慢,也是专家每一次评估都会提到的意见。对于社工个人的理论或技巧的提升,只有用心去开展了实务,有所反思,成长就自然而然会来,快慢多寡,则因人而异。因为不管何种逻辑框架,不管是打造什么服务,包装个什么项目出来,冠以何名,主要还是需要用个案,小组,社区这三大方法作为手段去完成。所以不管是什么服务,逻辑框架是什么,建设社区的理念和目标是什么,都离不开一线实务,只要社工用心去开展一线实务,结合培训和督导,社工工的能力便有所提升。当然,这只是在最基础的环节而已,社工的专业能力也不局限于此,但这确实社工专业最核心、最基础的能力。在调动社区资源,微观与宏观的结合,服务的整合,社区的宏观分析,恐怕更多的是项目主管,更须由中心管理者这个层面去思考和设计。
服务其实评估只是真个社工服务系统的一个环节,评估专家也是按章办事。其实没有触及这个基本服务体系的改变,评估的原则和评估的体系又如何会变?每个年度的前两三个月是需求调查的时间,然后需要制定年度计划,计划刚出炉三个月,又到中期评估。六个月后,又到末期评估。一次又一次的评估,做得好的,如果没有出现大面积的人员流动,相信还是会做得好。社工的专业能力提升慢,服务专业性不深,各版块服务割裂,不具综合性等。其实归根还是因为被一系列的指标完而挤压了服务空间,完全按照公式划分指标,所有社区的服务指标千遍一律,这种设定完全是本末倒置,是由于项目板块设置的不合理导致的。社工一味挖空心思去完成服务指标,这舍本逐末的做法,不足为怪。
而对于服务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上,专家认为这是全广州的家综都存在的问题,在中期评估的时候,家综所呈现的服务“逻辑框架”令专家们耳目一新,并对之大为赞赏,甚至断定机构这做法在广州是独树一帜的。而在末期评估时,另一些专家,却对我们的“逻辑框架”嗤之以鼻。中期的专家之所以赞赏,是因为逻辑框架的同整个服务的架构,思路上能体现服务的整体性,而末期的专家则认为逻辑框架与其之下的活动内容理论未能结合,犹如虎头蛇尾。虽然这一点上,末期的专家之观点虽也中肯。但在整个家综的服务板块设置上,分领域本身就是把综合服务割裂的。
各个领域有各个领域的指标,目前一贯做法是各个领域完成自己的,服务没有统整到整个社区,围绕着“家庭”,所谓之“综合”也是徒有其名。我理解为整体服务是以整个社区服务为导向,因为无论如何综合,社区的问题或者需求皆不可能百分百满足的,而需求之间却是有关联的,就如所谓的效能感,支持感,乐观感,归属感“四感”,发展其中一个,即能已解决众多问题。“解决主要矛盾”和解决“矛盾的主要方面”吗?着力在效能感上,其他感也能随之而来。而不是有了服务之后,再把各种服务的点套进“四感”中去,本来是先逻辑框架再有服务计划或指标,而今却是把服务内容和指标套进逻辑框架。
所以,社区综合服务,我认为需要关注社区整体性较突出的问题,或是核心问题,这种服务就已能综合了。因为,围绕着这一个问题去解决的时候,不论哪个领域,他都要去为解决这个问题去开展服务,所以,不论青少年,家庭还是长者,为其提供的服务,及其所链接的资源是满足一个突出的需求,皆是围绕一个问题去开展,整个服务的出发点是社区当前的问题,不同领域共同参与,也就具有综合性,各个领域能共同参与解决突出的社区问题中来,服务的整体性就能体现了。
愚生不敏,上述观点亦未触及问题之本质所在,在评估服务的问题上,作为一个在前线冲锋陷阵的社工,我的看法是:评估是依赖前线服务的,服务再优秀的家综,其实遇到的问题和所有家综所遇到的实质上是一样的,专家也需要思考如何为一线实务扫除障碍,实际服务过程中,有不合理的制度因素,则向制度设计者直陈其害。同时,我更认为,评估需要的是有丰富实务经验的社工,而非只有学问高深,却又没有实务经验的学者。
一四年三月廿一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