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互联网行业,风来一阵,落一阵。创业公司起来一波,总会倒下一波。年关将近,问候语已经从“你们要发多少年终奖”变成“你们拿了多少赔偿”。这篇文章,就是写给还希望有下一次创业的创业者看的。另外,我还想给它起个恶俗点儿的题目,叫做《HR裁人必读》,或者《被裁员工必读》。当然,我更喜欢那些已经成长起来的大公司的大佬们也看一下,毕竟,很多时候,你可能并不了解你下面的人,对你做出的指令到底传达正确了几分。你当然也不知道,基层员工对你的槽点满满来源于何处。
先说个故事吧。这个故事是从前同事嘴里听来的。她的大学同学小白就是事件的亲历者。
大概是三四年前,韩国三进船厂在中国大陆的企业已经好几个月不能正常发放工资了。很多员工拿到的只是平日工资的60%,能解决温饱问题就不错了,各种补贴是一分钱都不能发。公司统一给大家的回复就是,现在公司不景气,所以没办法给大家发全额的工资。过一段时间,等韩国总部把钱给打过来了,再给大家补发。可是过了几个月,很多中国员工还是没有拿到补发的工资。时间一长,就有人开始提离职了。尤其是从各大高校韩国语专业出来的学生,纷纷都提交了离职报告。小白也不例外,默默地辞了职,离开了那个毕业就进去的三进,也离开了那座从大学就开始喜欢的城市。
过了一段时间,小白忽然发朋友圈说要回母校玩,问还有哪些小伙伴没有离开,她想跟大家聚聚,当然,她请客。有人问她是不是买彩票中奖了,大老远跑回来还请大家吃饭要花不少钱呢。小白笑得花枝招展,说——没错,我确实发了一笔横财!三进让我回来签字拿补偿呢!好几万块钱呀!
原来,当时离职的员工在离职的时候,离职的原因基本都写的是——因公司经营不善。所以在公司申请破产的时候,该给员工的补偿,也一块提了出来。(试想一下,你经历的公司有几个能做到这种程度呢?)
当然,这可能只是个例。我也不知道拿到补偿的那些员工对三进是否真的怀有感激之心。也不知道,是不是那些员工真的会如自己所说,如果公司再招人,他们会第一个辞了工作来应聘。我大概知道的应该是,如果我是经历此事件的员工,我会愿意选择再次加入该公司。
好,故事讲完了,我们回到正规,聊一聊国内企业的做法吧。
这一章,我们就单说因公司业务调整,需要裁员的情况吧。毕竟这是目前遇到最多、也是最容易考量创业者/HR/部门负责人情商的时候。
作为一个合格的要裁员的负责人来说(修饰语好尴尬啊),最重要的是要先理清事情脉络(为什么要裁员),梳理好裁员后的组织架构,像PM一样确定好最小可行性方案(就是最低要保证有多少人才能让公司能运转下去)。
然后要做的事情,就是要针对每个员工日常的行为表现以及你对他的了解,来确定哪些人是你必须要留下的,哪些人是可留可不留的,哪些是无论如何是一定要被干掉的。这个行为是为了保证后续业务不受裁员风波牵扯,会继续正常运作。
还需要考虑,你要留下个那些人里,有没有和被砍掉的人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比如说,要留下的A内推过要被砍掉的B,被砍掉的C和要留下的D合租同一套房子。这个行为是为了保证谈心工作的正常进行,不会因为信息误差导致需要付出额外的代价。还用解释么?就是可能本来谈一个离职的员工一个月补偿就能搞定的事,结果因为你对各方面承诺的不一样,大家相互交了底,就需要你付出更多的金钱。这大白话都了解的咯。
紧接着就该考虑怎么谈了。这个谈话技巧其实是很重要的,不知道为什么被有的HR搞成了趾高气昂的个人秀,成了大家吐槽的一个好机会。如果不是情商太低的话,很大程度上会变成一个很讨巧的工作呀,说感恩戴德有点儿过分,但是让离职的人说你好话是太容易了。最后搞得骂声一片,本公子其实是真的不清楚原因的。在这点上,我只能说——要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考虑好,要先谈必须要离职的,还是先谈必须留下的。不管是哪一种,一定要快刀斩乱麻,速战速决。最错误的做法就是,把所有人混在一起,不做任何分类,完全按照自己的喜欢谈。这就是给自己挖坑。
至于要不要打感情牌,如果你是HR的话,建议专业点儿,少提感情,不然你会签不下去的。如果你是负责人,建议你投入点儿感情,该煽情的时候就煽情,不然你会留不下人的。
如果你是员工,不管你是感性还是理性的人,现在都必须对自己理性起来。不要相信承诺,不要相信画饼,不要相信一切没有到手的东西。另外,不管你平日和你的同事们关系如何,这种时候,就不要单打独斗了,有什么消息就赶紧共享一下,相信我,你获得的一定会比你认为的失去的更多。
下一篇文章,给大家讲一个最近遇到的,把好好一手牌打砸了的关于裁员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