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是普通人还是名人,其实都有你自己的"人设"。"人设"是什么?其实就是"标签",就是别人对的你评价,你在别人眼中是个什么样的人,这就是你的“人设”。
所以,不管你想不想去打造“人设”,你的“人设”都是存在的,那何不用心去打造一下,让我们的“人设”更突出,更鲜明,更有竞争力呢?
《重塑人设力》这本书就是教你找到自己的独特优势,打造“完美人设”,帮你开启超车人生。本书主要是从为什么要塑造人设?怎样找到你的独特优势,定位你的人设?以及如何提升专业技能,打造你的人设这三个方面来阐述的。
《重塑人设力》的作者叫刘兴亮,是互联网学者,《刘兴亮时间》创始人,视频《亮三点》主播,是互联网研究院院长,是拥有百万粉丝的互联网意见LX。
那接下来我就给大家分享书中的精华内容:
第一部分:为什么要塑造人设?
书中以范冰冰的案例,为大家分析了打造人设的重要性。
范冰冰刚出道的时候,被一些负面的报道缠身,比如,整容风波、各色绯闻等等,给她打上了“花瓶、妖媚”的标签。
但是范冰冰的经纪人杨天真,为她打造了一个“人设”,这个“人设”就是“范爷”。至此以后,范冰冰的服装和妆容都比较偏向中性路线,并向外宣称“我不需要嫁入豪门,我就是豪门”这一类的言论。于是,霸气外露的“范爷”活了,之前的标签也自然而然的烟消云散,算是来了个180度大逆转。
也许你会说,我就是一个普通人,我又不是明星,哪里需要什么人设呀?
在本书中,人设指的是个体拥有独特的、鲜明的、外在和内在的特质,包含形象、修养、专长能力、价值观等一系列内容,人设力即人设影响力。
其实在职场或者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人设”,有的人是“好员工”,有的人被评价为“傻白甜”,有的是“工作狂”,或者有人“八面玲珑”,有人“性格孤僻”“不合群”等等,这些都是“人设”。
所以,不管你是否去经营,你的人设都实际存在,那为什么不好好打造一下人设,让更多人了解到你的专长,让领导需要用人时更容易想到你。
人设还会给你的生活带去变化,一个拥有某一方面专业“人设力”的人,在任何社群都会优先被人们认识,能接触到更多人脉资源,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也会拥有更多信任。
第二部分内容:如何找到你的独特优势,定位你的“人设”?
以前去参加一些培训或者活动的时候,组织人都会让大家做自我介绍,附带着介绍一下自己的有些什么优势或者擅长的,以及有什么资源可以与大家共享的。
如果你平日没对自己进行深度分析,没有刻意去打造,你会发现,自己好像什么都会点,但又好像什么都不精通。
我们会发现身边有两类人:一类人是在专业方向探索自己的深度,在某个领域里达到极致,实现深度自我,凸显身份的个性化,这类人就是所谓行业里的专家。
不过想要在某个领域里登峰造极,是需要天赋和时间的积累的。
另外一类人摆脱单一职业的限制,开启多重身份,体验多样的人生,也就是所谓的“斜杠身份”。
但“斜杠身份”也要有所聚焦,如果只是杂乱无章的自我堆砌,没有亮点,没有深度,那对构造“人设力”,也是毫无帮助的。
那想要拥有独特优势,具体该怎么做呢?
(1)列出你的所有优势
列出若干个你擅长的,或者你现在还不擅长,但你想要学习的技能,或想要进军的行业。
列出自己所有的兴趣爱好,想要做一件长期的事情,一定要从自己的兴趣出发。
(2)筛选并整合你的优势
你已经列出了所有具备或想要具备的优势,可能有五六个,甚至十几个,那现在是进行整合的时候了。
从中筛选两个可迁移的技能,是指可以运用在多个行业的技能。将技能与行业进行整合,得到自己的独特优势,也是你接下来要重点发展的方向。
记住这个公式:两个技能+一个行业=你的独特优势
举个例子,吴晓波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财经作家,他的独特优势在于将文学写作手法融入了财经研究中,他的作品给予读者的感觉,不仅仅是一本经济史研究类专著,同时也像读一本让人心潮澎湃的小说。
吴晓波之所以能自成一派,与他早期在复旦接受专业的新闻学训练,后来长期的财经研究密不可分。
会写作的人不难找,会采访的人不难找,懂财经的人也不难找,但在三个领域(两个技能,一个行业)同时具有洞见的可能也就只有吴晓波了。
所以我们要将各种优势,有机的整合到一起,变成复合型人才,才能成为你特定的优势。
那如何才能让别人认可你特定的独特优势呢?
教育,比如你获得了某著名大学的学位,或者是参加了特殊的培训课程。
经验,可能是你在某个领域工作了很多年,或者你写了一本与你独特优势相关主题的书,也可能是做讲座,以及创立或参与某个项目等。
认可,比如某个自媒体账号,有很多粉丝,大家都觉得你在这方面很专业,或者是某位大佬为你站台背书。
但大部分人的优势还不具备以上条件,那么就需要通过一些刻意练习的方式来打造。
接下来第三部分,就给大家分享如何提升专业技能,打造你的人设。
很多人都知道“一万小时定律”。这个一万小时,只是一个大概的数字,只是让你知道,只要你坚持在一个行业里不断的进行刻意练习,就有机会成为这个行业的专家。
什么是刻意练习呢?
洋葱理论,大家可能都知道。洋葱最外的那一层叫做恐慌区,恐慌区的知识和技能是我们无法涉猎的领域。而洋葱最内的那层叫做舒适区,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悉并掌握了知识与技能的领域;而中间的这部分就是我们可以进去的空间,也叫学习区。
大多数人都喜欢呆在“舒适区”,而只有敢于突破“舒适区”进入到“学习区”之中的人,才有进步的可能。
在学习区就需要进行刻意练习,那具体应该如何进行刻意练习呢?
第一步:获得知识
(1)最好是找领域标杆或目标专家,向其请教这个领域的学习过程是怎么样的?
或找行业里的大神咨询,弄明白应该先学什么,后学什么,怎么学,哪些是最核心的内容,有了学习路线图,可以让你更快的获得这些行业的知识。
(2)提出或收集该领域内的100个问题,并找到逻辑完整的解答。
这些问题是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最基础的疑惑,当问到五六十个问题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再想提出问题,就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和专业性,那表示你已经触及这个领域更为深层的地方了。
(3)阅读书籍与学习,找到该领域内最经典的十本专业书籍,进行重构式阅读。
重构式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用自己的语言,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把这本书重新写一遍,或者把它的重点内容进行整理提炼。
如果你能做到成体系的,把某领域内十本经典专业书籍的知识和技能做一遍梳理,那么你基本上就能达到理论上的专家水准。
所谓专家,无非就是能全面、系统地掌握领域内各方面知识的人。
(4)带着阅读和学习中的问题,去攻克所在领域中某些难点、重点,通过复习的方式,不断地对知识进行梳理、回顾。
第二步:内化知识
为什么我们现在经常去听各种课,听的时候觉得老师讲的很有道理,但是听完之后感觉又没有多大用处,很快就忘记了。
不管是听培训还是看书,我们都要把知识点熟融于心,并且进行梳理与总结。可以通过演讲或者写作等方式来进行分享,分享的过程就是知识的内化和自我思考的过程。
如果你讲给别人听,别人还能听懂,那说明你才是真正掌握了这个知识点。
所以很多知识学完之后,我们要不断去反思、去实践,并和现实生活或工作相结合,才能算真正吸收有所成长。
第三步:应用知识
当你通过第二个步骤,彻底将知识或技能内化为自己的,那接下来就要应用到作中了。
一万小时的刻意练习理论,其实也是在强调这个过程。
比如我们学这些是为了打造人设,那我做的事情就要围绕着特定的人设来进行。
重复练习,持续应用,让这项技能成为你的一部分,这就是学习的深度化过程。
当这项技能成为你的习惯,融入了你的自身技能,逐步就会转化成人设中的独特优势。
当你的独特专业技能练成之后,我们就要通过朋友圈、社群、自媒体平台以及短视频等,增加自己的爆光度,围绕你的“人设”定位开始推广,让更多人认识你,关注你。
当你精心打造好自己的“人设”,成为一个有较高价值的人之后,你就可以更好的拓展人脉圈,链接到更多优秀的人,最后就能真正做到“人设变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