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下午接孩子放学的时候,儿子总是闹着要先吃点东西再回家。一方面可以证明他今天上学确实很辛苦,另一方说是要先补充能量好战胜回家后海量的作业。如果说教育水平提高的程度和作业量成正比得话,我必须实事求是的承认,教育完成了飞跃式提高。虽然他妈妈一再说不能随便在外面吃东西,但是我还是要带他去,我要提高爸爸这个词再儿子心中的排名。因为最近我发现爸爸这两个字确实是排在必胜客和肯德基的后面了。我们走路回家。途中没有什么餐厅,只有一个卖汤粉的小店。有时候我偶尔也会吃一点,儿子说还不错。老板娘一如既往的胖,仿佛用身材告诉客人她饭菜的美味完胜了她减肥的决心。
这个城市的拆迁旧改正进行的如火如荼。小店对面的一个小区也没幸免,正被大卸八块。小店是吃东西的地方,也是聊天的地方。慢慢的,和店里人也熟悉起来。
最近我们发现有一只狗,在客人吃饭的时候,总是静静的蹲在旁边等客人给它东西吃。谁的饭上来了,它就蹲在谁旁边,抬起头看着他,等他给吃的。儿子开始有点害怕,我以为是店家的狗,让老板娘把狗带走。老板娘才聊起这只狗。原来不是她的,是对面小区不知谁家的,因为拆迁,主人搬走了,它却不肯走,每天来这里乞食。她说这狗是一个很名贵的品种,不爱叫。好像还有客人知道他名字。狗的名字总是和人类的小名争名额,怪不得现在很多朋友生了孩子都不敢起小名,因为起来起去总是小区里某只狗的名字。但是我们要庆幸狗还没有大名。听客人说这个狗的主人是个大老板,两次开着法拉利来接它走,它都不走。是什么让这只狗宁愿走出豪门呢,这可是很多明星都梦寐以求的啊!不过看他蹲在那里乞食样子,安安静静,满眼诚恳,比起天桥上和地铁站里那些缠着你不让走的可爱多了。至少它给了被乞食者足够的尊重。狗留下来的原因成了谈论焦点。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其中一个客人说法是对的。因为首先人家是带着狗来吃饭的,还有人家讲述的对狗了解的事例,我都怀疑他懂狗语。他说这只狗肯定是在被拆的这个小区里生了狗崽,所以怎么都不肯走。真的是有几分道理。所以这个生狗崽的位置又成了猜测的题目。儿子一边吃着汤粉,一边看着马路对面小区现代化机械的动作大片,一边猜测狗窝在哪里,很惬意。
对面小区拆迁队的队长也是这里的常客,大大的眼睛,黑黑的脸,魁梧的身材。儿子说给他画上几根胡子,就是漫画书里的张飞。他点的饭都是大份,而且从来不给那只狗吃。也难怪,可能他自己都不够。现在那只狗也不理他了!每次来他都会提起这次拆迁钉子户得事情。原来对面小区还有一户没搬走。听他说是一个老奶奶,死活不搬走。条件是开发商要答应重建后给两套房作为补偿,是有点贪心。我们都好奇的问是哪个老人,老板娘说就是经常在门口小桌子上吃饭的那个。所有人都努力回忆自己有没见过这个老年钉子户。因为谁回想到谁就有发言权了。我好像真的有点记忆,因为她那天来的时候上台阶有点吃力,所以我有注意到。印象中还是很慈祥的一位老人!人到老年应该看淡一切才对啊。有的客人还是对这个老人有点了解:就一个儿子在外地打工,她一个人住,平时还是很和气的一个人,怎么这事情就不好商议了呢?客人们对这件事做出了N 种大胆猜测和想象,聊的不亦乐乎。主要还是老人成为钉子户的原因和对她品行的定论。人们对别人是非的热心程度远远超过对自身的沉思和反省。难怪如今八卦新闻如此猖獗,它给人们带来的快感远远超越了唐诗宋词。至于这些是非的真实性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倒是拆迁队长的发言是最可靠的,现在已经给她断水断电断燃气了,看她还能坚持多久。他那得意带点自信的表情,让所有人都感觉那个老人真的日子不好过。老板娘小声的呢喃着:怪不得她最近老是提个水壶来这里要热水。这句话声音微弱,却穿过在座每个人的心。
每次经过这个拆迁的小区,看着一堵堵高墙倒下,总会莫名的想到一个小小狗窝和一个老人。
时至冬至,南方的天气也是多了几分凉意。这天我们刚进小吃店,就看到几个客人围着一个纸箱子议论着什么,走近一看里面有三只可爱的小狗。那只乞讨的狗紧坐在纸箱旁边。我和儿子不约而同笑了起来。一边欣赏狗宝宝的可爱,一边听客人讲述狗窝被发现的过程。心里还是很感谢那个拆迁工人。人就是这样,在很多事情上的愿望其实是十之八九可以实现的,但真的成为现实的时候还是会有惊喜。儿子今天很高兴,吃东西剩了很多,准确的说是就给那个狗妈妈留多了一些。就在我们要走的时候,有人说了一声,哎?来了!大家都向门口望去。一个老奶奶蹒跚的走过来,她走上台阶吃力的样子,我真想过去扶她一下。老人的眼睛是没有什么亮光了,好像是被蒸汽蒙住的镜子,很难映出这真实的世界。谁都没和她打招呼,她也好像是谁都没有看到,点了东西兀自坐在门口的小桌上。屋里的交谈马上变得小声而缓慢,感觉是从大雨降到了小雨,话题也飘得很遥远。这时,老人的手机响了,老人开始接电话。估计是耳力不好了,老是喂喂的呼唤对方。实在没办法,她把手机放在眼前努力得看,应该要找到免提按键以提高声音。我还没想清楚要不要帮她一下,儿子已经走过去,帮老人打开了免提。孩子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是超乎想象的。电话是老人儿子打来的,主要是询问小区拆迁的情况。我想后面应该是问一下老人身体状况也就结束了。但是没有听到这样得问候,电话里的最后一句话估计已经在每一个人的心里都留下了难忘的痕迹:妈你一定要坚持住,必须是两套。如果失败了,别怪我和小林不认你!
回家路上,儿子说,原来老奶奶是听了他儿子的话才做钉子户的!我沉默了很久,一句话也没说。因为我无力向他诠释清楚这里的听字饱含了多少的无奈和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