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继续来看系列科文的第三句:朴拙
《论语》先进篇第十一 第一章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消文:孔子说,在孔子之前的时代,学礼乐的人其质地都很朴素,是乡野之人。在孔子这个时代,学礼乐的人则很注重言行文饰,看起来是君子,但是讲到实用,孔子则从之前的时代,因为可使风俗归于淳朴。
先进:就是孔子前的时代;后进:是孔子当代。
“野人”不是真的野人,是乡野之人,很朴实,秉性很好,很厚道。
我国自古称为礼乐之邦,礼的本质是恭敬,乐的本质是和谐、和平,两者都是以仁为本。然而礼乐总是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特别到了周朝礼乐更为完备。
可是这种礼乐在运用时如果让人失去朴拙的特色,长了浮华,那就失去了礼乐的初衷。
“先进”的人讲究质地,譬如我们对人的礼节,有时候可能简约了一点,但是诚敬心十足,比起那些礼节虽然到位,但是心中没有诚敬心、纯粹只做表面功夫的人要好得太多,所以孔子宁愿选择前者。
礼乐到了孔子那个时代,常常被利用来以下犯上。比如鲁国的三家大夫,“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舞的礼是天子用以祭太庙,而今被季氏拿来家庙使用,就算礼很讲究且“完备”,也没有任何意义。
没有质地的人来学礼乐,会滥用礼乐,聪明反被聪明误,这才是孔子在乎的关键。
学而思
结语
礼乐固然很好,但是不能脱离根本,如果越来越注重表面、注重文饰,看起来像是君子,背后却是勾心斗角、以下犯上,这礼乐岂不是令人寒心吗?
所以孔子认为,让他选的话,宁可用以前那种朴质无华的礼乐,不失根本,能使社会民德淳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