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是变化的,而越能适应过去环境的方法,就越不可能适应变化以后的环境。 —— 金融帝国
关于交易的(思维方式)方法并非很多,那么为什么学习交易会如此的困难呢?如果将全部的交易技术进行分类,那么核心思想也不过就那么几种。如果你只想学习其中的一种,那么短时间内你就可以毕业。交易之路之所以漫长,在我看来,完全是因为“组合”与“优化”的不归之路。所谓优化,就是将同一核心思维的交易技术找到最佳参数(公式)。所谓组合,就是将不同核心思维的交易技术融合在一起。
对于趋势跟踪系统而言,核心思想是极其简单的。就是所谓的“亏损兑现、盈利挂起”,而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考虑一个参数的问题。亏损达到什么程度我们应该兑现呢?或者说,趋势中的反向波动达到什么程度,我们可以视为“反转”呢?哈奇10%投资法则就能用最为简单的方式回答这个问题,如果价格反向波动10%,我们就可以视为趋势的反转。或者说,用两条特定参数均线的交叉作为趋势跟踪尺度,同样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趋势跟踪系统必然会产生低正确率,甚至是“买天花板、卖地板价”的风险。我想几乎没有人愿意心甘情愿地接受这种风险(成本),那么 “高智商”的人们就想通过“优化参数”或“优化公式”来绕过这种成本。自此趋向类指标的大家族中,就不断的涌现新的成员。简单的问题,在完美主义者的驱动下开始变得复杂起来。
我也不例外,同样花费了数年的时间,希望攻克避免假信号的终极课题。在应对某次假信号,使得我止损在地板价时。我发现,如果指标迟钝一点,那么就能够过滤这种假信号。我努力的寻找假信号的过滤器,来规避这种风险。所谓过滤器,就是在指标发出后,必须符合另外的一个条件,才开始操作。事实上,这种过滤器的本质,仍旧是将指标迟钝一些。或者说,某参数的指标加上某过滤器,同将某指标的参数变得迟钝一些是等效的。
当我使指标迟钝一些后,就能规避当时已经出现的假信号。但迟钝后的指标,在不久后仍然出现止损在地板价的案例。这该如何是好?继续添加过滤器,使得指标更迟钝,或者说更难发出信号。再过一段时间,我在一轮趋势行情中发现:过于迟钝的参数使得“掐头去尾”后利润极其有限;而如果采用敏感一些的参数,那么将会获利丰厚。
好在我比较务实,而没有在“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怪圈内“狗咬尾巴”的原地转圈。我想,根据一次特定的行情来改变自己的参数是愚蠢的,而必须建立一种长期观念来解决参数的问题。我意识到,继续玩这种“参数游戏”是绝对没有出路的,当我规避了一次假信号的成本时,却可能在历史走势图上又产生原本不会出现的新问题。我不能像“学习效应”中所说的那样,在敏感与迟钝的两极间摆来摆去,而应该给我的跟踪尺度找一个固定的“家”。
根据自己长期进行的历史统计,以及《混沌理论》、《临界》等著作给我的启发,让我意识到“敏感与迟钝等效性原则”。越敏感的跟踪尺度就能产生越多的假信号,但同时每次假信号的成本就越小,并且在趋势行情面前就越能卖在距离最高点更近的价位;而越迟钝的跟踪尺度就能产生越少的假信号,但同时每次假信号的成本就越大,并且在趋势行情面前就越会卖在距离最高点更远的价位。这种结论与《混沌理论》中的“本体相似性”不谋而合,同时也需《临界》中的“能量分布法则”别无二致。
当然,对于现实的操作而言,越迟钝的尺度,就越能体现这种等效性原则;而在过于敏感的尺度上,等效性原则并不适用。这并非市场波动不符合等效原则,而是交易成本的问题。交易成本包括,不连续的价格跳动、移滑差价、手续费等。如果跟踪尺度过于敏感,那么交易成本将吃掉更多的潜在利润。在不考虑交易成本时,或者跟踪尺度迟钝到可以将交易成本忽略不计时,等效应原则都是同样适用的。这时我唯一的结论就是,迟钝比敏感具有略微的优势,而这种优势完全来自于交易成本。
在我看来,好的交易思想是应该在任何参数下都能有效的。如果一种交易思想只能在特定的参数下有效,那么它只能属于“微观规律”并且会被市场快速淘汰。还记得“恐龙效应”中的说法吗?环境是变化的,而越能适应过去环境的方法,就越不可能适应变化以后的环境。在计算机技术极其发达的今天,我们很容易就能够找到过去一段时间内最佳参数,或者说最佳计算公式。《通往金融王国的自由之路》说的一点也没错,越是过度优化的系统就越难在未来获利。在技术指标种类越来越多的今天,我们可以找到加权平均线、抛物线、平滑移动平均线、甚至是我们不知道公式的“S点买入、B点卖出”。如果继续按照这种潮流发展下去,我们还能设计出平均线的平均线、平均线的加权平均线……反正在电子能够以光速在处理器上奔跑的今天,这种复杂计算并不难做到。但这种复杂真的有意义吗?按照上面的说法,核心思维一定的情况下,宏观结果就是一定的,而优化是绝对没有意义的。既然“参数游戏”是没有意义的,那么“公式游戏”同样也是没有意义的。
即使由于交易成本的问题,使得趋势跟踪的有效性是有敏感度下限的。但是在忽略交易成本的前提下,我相信:无论你采用什么样的公式、什么样的参数,只要核心思维是一定的。那么在交易足够长的时间后,他们最终的战绩都是趋同的。可能微观上会有天壤之别,但宏观上绝对是等效的!
至此,我们根本无法解决趋势跟踪系统的缺陷。那么参数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市场是一碗量子汤,他并不能给我们带来任何指引。按照《临界》的说法,复杂的现象并不可能具有常态分布中的参数,而只符合“能量分布法则”。由此看来,市场的本质是根本就没有参数的,而我们又必须用有参数的技术来应对没有参数的市场。进入期货市场后,我产生了一个重大的转变,从对市场的探索,转变为对自己内心的探索,这一点我们稍候再说。所谓参数的价值,并非来自于市场,而是来自于我们的自身。趋势跟踪系统中的参数,根本就不是什么市场预测工具;而只不过是符合我们内心需求的资金管理工具。因为我们的环境不同、内心需求不同,所以参数的选择也是不同的,仅此而已!更忌讳亏损次数的交易者,可以选择更迟钝的尺度;更忌讳亏损幅度的交易者,可以选择更敏感的尺度;什么都忌讳的交易者,就可以离开市场了。由此看来,交易是一项很个性化的事业,对错、或者说选择是需要因人而异的。
在《通往金融王国的自由之路》中,作者介绍了很多衡量系统优劣的参数。在我看来,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参数,那就是系统的稳定性!我们可以从历史统计中,验证一种交易系统可能会出现的交易效果,但稳定性又该如何衡量呢?在我看来,衡量稳定性的方法有两种。第一,就是验证更久远的行情走势,是否也能产生同样的效果?第二,就是验证其他市场、其他品种的行情走势,是否也能产生同样的效果?
这就是我要说的交易系统的市场广度。在计算机非常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轻松得找到在过去数N年内最佳的获利方法。但这种获利方法是否能够在以后还能有效呢?市场都是在不断变化的,那么变化后的市场是否同样能够保持这种完美呢?在我看来,能够在越多的市场产生效果的交易系统稳定性就越好;而只为特定市场、甚至特定品种而设计的交易系统就必然无法保持良好的稳定性。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稳定性越好的系统就越依赖于理念;而稳定性越差的系统就越依赖于参数的优化。由此我们可以得知,过度优化系统参数,是绝对没有任何意义的。在我看来,对于一个交易系统而言,稳定性是比期望收益、操作周期等更为重要的一个参数。毕竟我们交易的是未来而不是过去,稳定性基本上就能代表系统在未来的有效性。对过去完美,而对未来无效的交易系统,我们要他干什么?
既然这种同核心思维下的优化游戏不能解决缺陷,那么不同核心思维下的技术组合是否能够有好的效果呢?这时我们需要对交易方法作一个简单的定义:无论我们采用什么样的交易方法,交易方法也都不够是基于概率下的产物,而并不可能指向确定的结果。这是一个大家并不愿意接受的事实,但如果单一交易方法能够指向确定的结果,那么我们又何苦去组合交易方法呢?
如果说,交易方法是基于概率下的产物,那么有效的时候就是收入、无效的时候就是成本。请注意,我们在将不同交易方法进行叠加的同时,不但叠加了收入,同时也叠加了成本。我们将众多不完美的交易方法,组合在一起可能产生完美的交易方法吗?
按照“圆木桶理论”、“小蝴蝶的故事”、“损耗效应”,我们可以得知组合交易方法的优势,并不能得到我们预期的效果。在科技极度发达的今天,组合更复杂的交易方法并没有太大的难度,问题是这种复杂的组合就更难以被我们的纪律所“约束”。
在我看来,交易技术绝对不是多多益善的法宝,相反每一种交易技术都是有其副作用的。事实上,我在接受一种交易技术的时候,通常都是非常谨慎的。要知道,同样一种交易技术,用好了可以产生利润,但用不好反而会出现亏损。如果我们考虑了过多的交易技术,那么在融合的过程中就必然会更多的互相迁就。也许这种“迁就”,就会使得交易技术出现失真,从而注定无法产生我们期望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