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说人的境界取决于认知和真实世界的契合度,修炼便是与外界的博弈,博弈就是相互塑造的过程,所以一个人就是过往所有经历的综合,经历更丰富,单位时间内吸收的信息与真实更契合,则境界更高。
我们在世间修炼,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学知识,本质是数学;二是通人性,本质是利益。
所有可称之为知识的都是抽象、放之宇宙都绝对正确的,植根于数学,知识只能被发现,而不是创造出来的,由此衍生出来的物理、逻辑、统计、计算机技术、乃至整个科学体系,讲逻辑,不管从任何角度都是唯一的结果,这是天地之理,无可辩驳,黑白分明,通常我们管这叫理科,这才是知识,通过学习知识形成的思维方式就客观、理智、严谨、有逻辑。
但真实世界是由人构成的,并不是抽象的逻辑空间,人和人协作、博弈就衍生出大千万象,“千江有水千江月”,相较于数学的绝对和唯一,社会的同一事件会有不同的解读,这是世事洞明的学问,植根于人性,更多的偏向于经验、心得、因势利导和相时而动,并不精确,科学方法只能是让结果相对精确,科学方法实验、统计出来的一些理念成果受限于先期条件和样本量,通常也仅适用于一小部分群体,所以意识形态、传媒舆论、历史、军事、政治、社会学、心理学等立足于人的学科领域,充其量只能是接近人性,而不是人性,因为人本身就处于时刻不停的变化中,更不要说由人构成的社会了,所以我们才说“适者”是最佳的形态,君子不器是最高的境界。
人的一生就是与外界博弈、雕琢、打磨的过程,闭门造车是死路,我们需要通过学习、读书、历练、拜师等途径来提升自己的境界。知识方面的学习获取相对简单,倒不是说“知识”简单,而是目标明确、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学习方法有迹可循,只要肯花时间、下功夫、应用科学方法刻意练习,总是稳定向上,有达到专业水准的可能,事实上绝大多数人都可以掌握扎实的基础理科知识,只不过再想要登堂入室做出成绩就有清晰的智商门槛了,所以我们的义务教育涵盖的理科知识就属于社会中可用的理科系统了,知识的宝贵在于它的精准性、务实性,学了可以马上就相对精确的应用到特定的生活场景中,不会因人、因地、因时而改变它的准确性。
而文科、社会学科以及思想,本质上是人类进化至今最智慧、最深邃的一帮人通过观察、经历、体察为族群、为人类总结出来的生存心得,以及更重要的协作规则,宗教、神学只是人类用以更大规模协作凭空的猜想和捏造,所以必然是直指人心、人性,以及因时因地因规模而变化的,变是本质,肯定就没法精确,唯一不变的就是立足于人性的生存繁衍的“利益”,所以我们说人情练达就是学问,因为练达就能兼顾利益。
我们经常会觉得学校学到的、和纸上得来的在现实中全无用处,甚至处处碰壁,有的人还以此得出学习无用的结论,其实就是没有搞清楚知识和人性的区别,知识放之宇宙皆准,就是外星人也遵循同一套数学,但社会是由人构成,人在变,社会也在演化,越是偏人文的学问越是需要“应用之妙存乎一心”,得先有足够的历练,才能明白“心得”性的学问意义所在,人性相关的再怎么珍贵,那也是别人的经验,必须得结合自己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人生际遇把前人的学问内化成自己的心得,才能真正的发挥出来巨大的作用。
所以每个人的修炼就是学知识以及通人性,与世界契合的途径就是文理兼修,然后结合自己的资源禀赋有所侧重,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还是要尽可能多、尽可能快的通过历练经历吸收融合前人的经验心得,在单位时间内读更多的书、接触更多的、不同领域的人、观察学习更多牛人的思维做法,以求更高效的通人性,在人构成的社会中自然就能完成人生的跨越,获取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