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爱读书也爱买书的人,遇到喜欢的书,是非买来不可,以便经常翻阅浏览。
以前经济条件不好,买书资金有限,在物质和精神的两难选择中,很诚实地屈从了填饱肚皮,很多时候只有望书兴叹。
好在那时有个很好的外部条件,家人单位上有个图书馆,藏书甚多,离家也不远,每周都可以借书,因为都是熟人,可以超量借,别人最多一次只可以借2、3本,我可以5、6本。那时也还没有什么网络,电影电视等娱乐项目也不多,唯有看书解渴。
看书的速度也是那是炼就的,一周看个4、5本书,完全没有问题,这是泛读,是读一些消遣性的言情小说,遇到好书或比较烧脑的,连带着做笔记的话,会稍慢点,这在我就是精度了。
那段时间真是读了不少书,包括一些非常难啃的外国文学,那时正好在提升文凭,要考外国文学,需要大量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比如《静静的顿河》、《大卫.科波菲尔》、《红与黑》、《人间喜剧》等等,都是那时精读的,换做现在,怕是没有耐心再读了。
虽然这些书阅读体验并不是很好,当时觉得很痛苦,但现在回味一下,如果不是这样的契机,可能永远也没有机会领略巴尔扎克琐碎的静物描写,不可能知道肖洛霍夫笔下二十世纪初,顿河地区哥萨克人的生活是怎样的一幅画卷。
现在回想起来,家中每晚窗前的那盏灯火,倒也是一道风景,只是现在很难做到“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了。那时捧着一本好书,被书中主人公的跌宕起伏的命运吸引,为之哭,为之笑的恣意洒脱,也早就不见踪影。
后来渐渐借书少了,自己买书多了,但是大部头的书买得少,都是杂志如《读者》、《文摘》、《知音》之类的,快餐式的阅读多起来,再也沉不下心来阅读经典了,这大概就是心态变了吧。
最近陆陆续续买了一些写作方面的书来看,大概有个十几本,想要恶补一下写作知识,但事与愿违,书买来之后,只读了一两本,其他的都被束之高阁了,原因无他,时间不够。
想起以前借书的时候,因为急着归还换另一批新书,阅读起来心无旁骛,速度惊人,每周都要去图书馆一趟,倒也觉得读书其乐融融,乐在其中。不知从何时起,换了阅读内容,都是一些实用经学的书籍,倒没有了很多阅读的乐趣了,是不是因为阅读的功利性太强了呢?
古人说:书非借不能读也,诚不欺我。没有了还书读书的压力,很多时候就会懈怠,加上现在都是功利性的阅读居多,缺什么补什么,已经体会不到阅读的从容和乐趣,加剧了懈怠的心理。
随着电子书和各种读书APP的出现,对传统的阅读方式是很大的冲击。拿自己来说,因为电子书获取更加便利,电子书成为读书的首选,更多时候偷懒直接听书,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读书是方便了,但是纸质书读得越来越少,没有了以前闻着书香读书的情趣,也没有了借书读书的紧迫感,慢慢丢掉了保持多年的阅读好习惯。
时代在发展,与时俱进是必然,但好的东西不能丢,记得看过一副对联,很是触动我心:花韵诗词度冬夏,书香琴剑伴春秋。
多读书,读好书,让书香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