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已经陪伴着我走过三十多个岁月了,在这三十多年里,有记忆的也就二十多年,二十多年里能够重复坚持去做的事情,就是我儿时的年味——永不磨灭的记忆。
我出生在河北省沧州市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村庄,但作为历史的传承,我们县的风俗习惯可以说极为的丰富。有时我经常在想,其实这些传统的经典过年的仪式是需要传承和保留的,要把这些告诉我们的子子孙孙,让他们延续下去。
最近十年,有两三年没有回家过年,两个儿子都是接近年关出生的,家里人为了妻儿着想,总是说上一句话“你们在北京过年吧,别来回折腾了”。
眼睛已经情不自禁的湿润了,这意味着我不能帮助爷爷奶奶打扫庭院和贴红红的对子【春联】,吃不上奶奶二十八蒸的羊肉馅儿肉包子,吃不上爷爷炒的姜丝肉,吃不上炸丸子、奶奶大锅炖的方块儿猪肉、年三十的大锅菜【吃了这碗大锅菜,年就过了一半了】、三十晚上韭菜鸡蛋素饺子、年初一的猪肉大葱肉馅饺子、还有好多好多好吃的……
这意味着我欠祖宗的一次祭祀和哀悼,因为每年的年三十,吃过中午的团圆饭后我们家的男丁都会在爷爷的带领之下去祖宗们的坟前祭祀。
这意味着我欠老人们每人一个头,在我们老家,还是保留着传统,除夕的早晨,我们要给所有的长辈们磕头,感恩他们对我们的照顾和关怀,祝福他们身体健康、长命百岁、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这意味着不能和兄弟们一起放鞭放炮、喝酒吹牛,不能和一家子人(一个院的当家子,都姓王)聊那无聊的春晚,哈哈,每年都说没意思,每年从不缺席,一定会看。总之,虽然有一家四口的陪伴,仍然是快乐相伴,不少吃不少喝,却总是多了一些遗憾、少了一些过年的感觉、心里头空落落的,现在我懂了,是儿时记忆的年味——那些永不磨灭的记忆在作祟啊。
其实绝大多数的年中,我不是最最盼望吃好吃的和有新衣服穿,而我最盼望的是能和父母团聚。我和弟弟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爸爸妈妈在相隔四十里的县城做生意。因为平时,他们生意忙,顾不上回家看望我和弟弟,即使回家看望我们了,也是吃上一顿晚饭便匆匆离开。看着父母远去的背影,我心疼父母的辛劳,担心他们是否会挨冻,担心他们是否能按时准点儿吃饭,担心他们是否会被人欺负。每当妈妈嘱咐我说:“你要好好的照看弟弟,你们要听奶奶的话,你们要好好学习,别让爷爷着急。”我总是噙着泪花回应妈妈:”妈妈,您放心吧,我会的。“也是为了自己的这份承诺,我学习上从来不用家人们操心,总是拿着全班第一名的奖状回家过年。所以,我最期待的儿时的年味是能够全家团圆,平平安安。
祭祖是我关于儿时的年味另一个重点回忆书写的部分。祭祀先祖,是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是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祖先。年三十的祭祖活动,都是由爷爷主祭,带领众多家族男丁(吃过午饭后都到爷爷家打齐),烧纸叩头,所谓烧纸俗称"送钱粮"。到了坟前,一般是由小辈们先行放鞭放炮,我专门问过,这么做的意义是什么?我也似乎没得到正确答案,姑且认为是惊醒祖先们,对他们说”您的儿子、孙子、纯孙子等等来缅怀您来了,起来收钱吧“。接下来是烧纸,也就是一些所谓的纸钱,我经常陪爷爷亲自制作的,有个专门的小工具(用来刻钱)。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习俗。虽说有些不文明,但我感觉这种仪式感还是十分重要的,在我心里具有沉甸甸的意义。我在坟上不太习惯放鞭放炮,总是把这些活儿交给其它兄弟们来做,我会静静的站在一旁,回忆自己这一年来的点点滴滴,以一种特殊的形式告诉我的列祖列宗们,“您的孙儿在过去的一年里,都做了这些有意义的事情,都做了这些尴尬的事情,都做了这些无聊的事情,取得了这样的成绩,踩了一些这样的坑。不过都好,一切都过去了。感谢列祖列宗们的护佑和加持,孙儿定会好好努力,来年再向您们汇报,请您们继续护佑您的子孙吧”。然后,在爷爷的身后恭恭敬敬的给祖宗们叩头。就这样,仪式基本就走完了,我们回家,开始走亲串友。我们兄弟把爸爸妈妈从城里带回来的糖块和酒给亲戚朋友和父亲的盟兄八弟们送过去。接下来就是换新衣服,吃晚饭看联欢会了,全家一起守夜。儿时的年味,从不缺席的上坟祭祖。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我们村的习俗就是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每年的初一早上穿上妈妈给买的新衣服、新袜子、新鞋子,跟在父母的后面,一一给长辈们叩头。“爷爷给您拜年了”、“奶奶给您拜年了”、“爸爸给您拜年了”、“妈妈给您拜年了”,随着一口气接连不断的拜年,我已经连续磕头多次, 也就意味着年基本快过去了。拜完年就是吃饺子,吃完饺子就要给全村的老乡亲们去拜年了。听到爸爸的一句“大娘,吃了多少饺子啊?”奶奶回复道“吃了一碗多呢?”爸爸回复道:“不少不少,吃得多,体格好,您看您老气色多好啊”。这时,我们小辈儿在门外那是跪满一地啊,哈哈,有时候我自己偷偷发乐,“这不瞎磕头嘛,人家可能都没看到,这个头也接受不了啊”。不过这就是我儿时的年味——永不磨灭的记忆。
最近这些年,开始流行了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微信拜年、红包拜年,不过不管怎样,都是辞旧迎新的表现,忙碌了一年了,好好的放松一下,和久不联系的朋友聊聊天、和久不见的兄弟喝喝酒吹吹牛,挺有意思的 。希望就儿时的年味继续传承下去。
压岁钱也是我儿时的年味不得不提的事情,所谓压岁钱百度官方解释如下:压岁钱这是汉族年俗,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帮助小孩平安过年,祝愿小孩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平平安安。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放进红包分给晚辈,相传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我小时候的压岁钱是从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一路长起来的。记得印象最深的一次,奶奶问我:“你数数你今年一共挣了多少压岁钱啊?”那个劲儿费得别提了,总共加起来是127.7元,最大的是奶奶给的十元的,其它的都一点点凑起来。还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年,爸爸给爷爷奶奶很多钱过年,奶奶给我和弟弟一人一百,用她老人家的话讲是”大河里有水,小河里有鱼“。后来随着年龄增大,我总是推脱说”奶奶,别给了,我都长大了,不要了“。奶奶却摇摇头说:”傻小子,咋能不给呢,每年都要给你压岁。压岁压岁,每年一次,健康快乐的成长,等你娶了媳妇儿就不给了“。儿时的年味,其实就是对亲人们过往的相处一次又一次回味,很怀念过去,却再也回不到过去。祝福奶奶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这是我们王氏家族去年的一张全家福,我们一家四口缺席了,今年回家过年,去寻找那失去的团圆。其实,关于儿时的年味,还有很多很多,每个人都是一个故事,每个小的习俗都可以长篇大论。哪怕是泥窝窝和那didijiner,估计有人不知道我是在说啥了。这是我们儿时最纯真的记忆,每年就期盼的玩具。大人放鞭放炮,小孩儿可以放didijiner和泥窝窝。有意思,很感激羽西给大家提供这个永恒的话题,非常开心和大家分享我的故事。儿时的年味——永不磨灭的记忆。
【90天无戒老师写作主题训练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