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罗胖的最后一期《罗辑思维》,做一个学习笔记。
罗胖很喜欢用焦虑这个词,这也确实很切合目前很多人的状况。焦虑是个不好的心理状态,有时候会是一种病,但是适度的焦虑又有好的一面,它会让你有种危机感。我觉得罗胖用危机感这个词可能更合适点。因为焦虑有时候不一定会产生危机感,更多的是烦躁。
罗胖一直在提醒大家,一定要心存危机感,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最后一期《我们这一代人的学习》可以说是对危机感的再次提醒,然后针对学习这一紧迫的事情做了深刻的阐述。
听了节目,让我感受到学习是为了让今后的自己免于被社会淘汰,更是为了获得更高的认知,增进更多的智慧所必须要做的。罗胖也纠正了许多关于学习方面的认知误区,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对学习“不求甚解”的解释。因为目前的知识总量太大,一个人没有精力能力去全盘了解,因此对某一领域知识了解80%就可以了,最主要的是在知识交叉点上做创新。我不久前买过一本书,《哥德尔、埃舍尔、巴赫》,还没看完,讲的是以三个领域数学绘画音乐的三个大师,通过不同领域的对比引出共性,探索了科学、人工智能、音乐、绘画等等各种领域,包罗万象。这也许就是所谓的知识跨界的创新,分科而治产生了许多专家却少有哲人出现,隔行如隔山越来越明显。但是现在整合越来越体现出它的重要性,全局观、宏观才更能够指导我们去做出正确的决定。
对于如何学习,罗胖有五个关键词,分别是人格、概念、缝合、碎片、目标。所谓的人格就是要和牛人一起学习,把比你厉害的人所整合过的思想拿过来运用,再思考,这样的起点高,省去了看书查找的时间。并且环境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周边要有真正有料有思想的人才能一起进步,切不能否认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概念指某个知识要学会抓住其本质,最最基本的东西抓住了以后遇到同类的知识后就能起到指引的作用了,再次消化会省去很多时间。缝合指的是输出,怎样才能把知识化为自己的,重要的方法就是重述,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写出来怎么都行。比起一键收藏来,输出一遍的效果是无法比拟的,所谓的缝合就是你所学到的和你的体系融合在一起,化为自己的东西。碎片的意思是我们的时间越来越碎片化,学习也要碎片化。对于系统学习来说,普通人不是搞研究,最根本还是要回到原先的论点上,不求甚解,而求整合创新。时间有限,精力有限,利用好碎片化就有了大把的时间。最后的是目标,罗胖说他把原先的模式,立场感受看法,升级到了目标方法行动上。罗胖说的很对,一个人的脑子里可以有很多种想法有时候甚至是相反的想法,都可以共存,而一旦到行动上来只能选择一个。所以对于一个人来说与其做一个想法满天飞的人不如做一个脚踏实地的行动者。我想了下,这两种模式其实是上下级关系。第一种是基础,只有有了各种想法,才能去进行比对,不管是自己大脑的演练还是行动的实践,最后才能搞出一套自己行动的准则。才能践行目的方法行动。
听完后,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让我认识到自己不足之处,更需要自己去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