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有散文:有景、有情、有思
昨天是处暑,此刻窗外仍骄阳似火。
翻开冈仁波齐影集,心中漾满丝丝清凉。
冷不丁看到西藏天珠,便有了动笔的冲动。
在我周边的朋友中,知道天珠的人不少,真正了解天珠的却并不多。
前不久,有一位朋友拿来一枚天珠,让我鉴赏。我一看“这是蒙天珠!”
蒙天珠是用九眼石页岩琢磨而成的天珠。九眼石页岩是由玉髓、玛瑙、碧玉和水晶的共生体,俗称钱币石、眼睛石。
蒙天珠最早于1999年在内蒙古四王子旗被发现,原本作为一种观赏性石头把玩、收藏。由于它的图案是天然形成的,往往需要打磨才会出现眼睛状的独特图案。
蒙天珠与我们平常所见的“六眼”或“九眼”天珠,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后者被称为“藏天珠”,是古代藏民采用独特工艺,在天然玛瑙上,通过人工制作的古代饰品,流传至今已,具有悠久的文化和特殊意味。
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兼并统一西藏各部落,建立强盛的吐蕃王朝,其中就包括“象雄”。
悠久的象雄文化,被称为西藏的根基。今天藏族人的习俗和生活方式,有许多就是象雄时代留传下来的,比如转神山、拜神湖,也包括“天珠文化”。
藏文起源于象雄文。当年松赞干布派他的大臣吞米桑布扎创造藏文,后世认为:最多只能叫象雄文字的改良。
说到“天珠文化”,人们关注的更多是“藏天珠”。
2020年9月11日下午4点多钟,我们从冈仁波齐“转山”归来,从230公里外的塔钦,驱车赶到札达。
大巴车行进在札达县城托林镇的街道上,我被街道两旁的路灯吸引住了——真是脑洞大开:路灯的底座竟然是用“天珠”!
一路看来,满街都是。
仅此一点,我就被这个地方的文化,所深深折服!
朝拜完千年古刹托林寺,将近晚上9点的时候,在等待晚餐的间隙,我在微信发了个朋友圈:
“现在是晚上八点半,扎达县街头的阳光依旧明媚。
按照旅程安排,接近中午我们离开冈仁波齐,赶到扎达。
扎达街头的路灯装饰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照片所显示的六眼天珠。
刚才朝拜的托林寺具有一千年历史,文化遗迹令人叹为观止。”
满眼“天珠”,现在回想起来依旧感觉能量满格!
天珠,最早起源于藏民族对灵石的崇拜,是藏民族对天神崇拜的圣物,更是作为殊胜的供佛圣物,而世代相传。
据说,早期前往尼泊尔求法的密宗弟子,从上师手中获得一种珠子当护身符。这种特殊的珠子,被视为天上的神物,当其从天上掉落至人间,可以保护灾民、招财、纳福等等。密宗弟子为了表示尊敬及珍贵,称之为“天珠”。
天珠用于敬奉佛菩萨的记载,为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下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带了一尊从印度请来的佛像作为陪嫁。佛像上镶了百余颗各式各样的天珠,包括3颗九眼天珠,及三眼天珠、二眼天珠、宝瓶天珠(或称永生瓶天珠)、虎纹天珠和其它带眼天珠。
现在,这尊佛像被供奉在大昭寺的释迦殿内。
札达县,地处西藏自治区西部,位于象泉河流域,与印度接壤。
札达总人口约1万人(2003年权威统计数据,一直没有更新),是全国人口最少的县,县政府所在地为托林镇,属阿里地区的下辖县。
札达,藏语意为“下游有草的地方”。
山川草木,无不是道。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在凡夫看来,好像荷花受了多大的委屈似的。其实,从某种意义来讲,是淤泥成就了荷花,应该得到感谢才对。
人生在世,想成就一番事业,不是在“真空”修,而终究须在“事上磨”。
世界这么大,应该多出去走走。
车行雪域高原,不经意间,你会在一些沟涧峡谷深处,发现大群的牛羊,在悠闲地吃草、嬉戏。
藏民通常以牛羊数量多少,作为财富的象征,如此以天地作为保险柜,豁达心态可见一斑。
藏民所处的,所见所闻,都是天高地阔啊,长久如此,人们的格局,会小肚鸡肠吗?
所以说啊,遇到琐事想不开吧,不妨主动自己出去走走,走到“天高地阔”的地方,回头再看看,那烦心的东西,还算是个“事”吗?
为人处世,如果我们“心存善念,心性纯净”,笃定践行,不忘初心,定能方得始终。
札达托林镇这满街的“六眼天珠”,或许会给我们些许开示。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