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写来参赛作文让我改。
有题记,又是抓蝴蝶又是看小鸟的,最后还三观极正忍辱负重。看得我尴尬症都要犯了。虽然知道写作文不说真话是我天朝学生的通病,但那一段关于小县城孩子只有比大城市更努力,在一隅之地像机器人一样学习,才能有好的高中、大学、美好前程的说法,实在让我吃惊。我想这肯定是老师家长跟她这样讲,她就记下了。这话没错,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也是事实,可一个孩子需要承受这些吗?这样的目光对身在其中的孩子来说到底是长远还是狭隘?
十四五岁就被告知“输在起跑线上”,然后低人一等,埋头追赶,我都不知道现在的老师在教些什么东西?反正我初二的时候压根没有“大城市”、“小县城”的概念,更没有觉得自己输在起跑线。相反,我总觉得“天生我材必有用”,整天想的事也不是啥像机器人一样学习为了高中大学美好前程。我唯一想做的事就是——老子要去流浪。于是想学吉他靠卖唱糊口,结果没学成……去流浪的事就一拖再拖拖到了现在。现在我也上了高中,上了大学,也看见了自己和大城市孩子的差距,有时也会埋怨教育的不公,为什么我从小没有读到《红楼梦》和《百年孤独》?为什么我没有被送去弹钢琴跳芭蕾?为什么我在小时候听到的是黄家驹而不是莫扎特?即便如此,我同样吃到了生命中最初的那一口糖。尽管它的包装不漂亮,它的口感很粗糙,可我一点也不自卑。我还是觉得这就是我,我所经历的、拥有的、受到的教育和熏陶都是我所独有的。一方面的空缺自然会给我另一方面的自由。而我,恰恰最感激和欢喜我的那一点点自由。并且难得可贵的是,这种饥渴感迫使我的余生都在汲取,都在探寻。
我没有学过教育,也不知道学术上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但如果让我说,我觉得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每个人的潜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发展,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归根到底,成长和教育都是个人的事情,是自己和自己的博弈,塑造自己,完善自己,最大程度的实现自我价值。而不是去追赶什么,比拼什么。
所以这作文我没法改,要么重写,要么就这样。反正我长这么大也没拿过作文奖,我一个勤勤恳恳写了这么多年文字的人……因为我从来不按套路写。人家写亲情友情感动的不要不要的,我写我逃学何老师没收拾我所以何老师的绿裙子真好看;人家写鸟语花香欢声笑语,我写每天夜晚抽烟颓废中二得要死要活,能得奖才怪呢。
说起来当时那些老师对我也是包容,你看我每次写这乱七八糟的东西,语文老师也不说我,班主任也不说我。当然,主要是知道我不会听所以懒得管我。可也确实是在很大程度上没有造成我对写作文的厌恶,反而激发了我汹涌澎湃的创作欲望。一直持续至今。这样的教育,又何谈“输在起跑线上”?
妹子,你的作文姐改不了,但有句话姐必须告诉你:除了像机器人一样学习,你还可以做很多事情。试卷的尽头不一定是美好前程。“天生我材必有用”才是我们应有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