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意识到,我不仅学会了平静地在文字里讲述,也慢慢尝试着平静地沟通。
早上的时候,运动洗漱完,我坐在桌前吃早餐,接到妈妈电话,我们谈起了家里人最近的近况:父母之间的关系、弟弟的工作、家里的财务状况、未来买房打算等等。我妈又埋怨起我不主动给她打电话,可我们每次聊天,从亲密关系、到家里生意的具体细节、再到一家四口之间的沟通问题,都要一个小时以上,我感觉她不像以前对我那么大的控制欲,反而更多的是我意识到了更多原生家庭的问题,指出来,分析给她听,我们更加像两位平等的女性,在探讨婚姻关系、亲子关系。在这里,我的社会角色是父母的女儿,也是一位独立的女性。
和自己对话,包括冥想、写作,都是“管理自己”内心秩序的一种方式,记录下你的情绪变化、践行收获,在这个过程中,你不断看见自己,除去社会、家庭对你的期望,除去自己人性的贪、痴、嗔,你越来越能找到最贴近内心的声音。我把这叫做心智的开启。找到一个方式,让自己开始思考、观察、记录、总结、分享和行动。管理好自己的心智,那么我们就能开始管理好自己的身体、情绪、能量分布,那么也就更加能对工作、生活增加一些大的把控感。
今天上午在整理自己从去年到现在所有写过的文章,整理到石墨上。看着一篇篇写过的文章,觉得自己之前的文笔、情感和内容真的幼稚到不行,让我哭笑不得。有一句话说:“如果你不觉得自己一年前是个傻逼,那说明这一年你一点都没有在进步。”我看着这将近一年的时间内,自己从一开始的自怨自艾,到现在的平静地讲述,以及对待身边事、身边人的态度和处理方式,我感受到了自己的变化,也感受到了记录的力量,也更加坚定了我继续写下去、不断记录的信心。我更加好奇,把这个记录的跨度拉长到五年、十年,会是什么样子?无记录,不生活,我想做生活的记录家,期限是做一辈子。
最近开始翻开很多朋友都在推荐的李笑来的《和时间做朋友》,刚翻开序言,就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2011年就出版了,我是错过了多少~~不过我转念一想,几年前的我如果遇到这本书,可能翻翻就这样过去了,依照我自己的尿性,和哪一本书的结缘,也是由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和心情决定的。而现在的遇见,则是完美的时间点。
开头的阅读介绍很有意思,通过定义“这本书不是什么”,让大家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期望。在日常里,我们都会对这个社会的不同群体展示我们自己,我的职位角色、家庭角色、个人角色,自己的爱好、标签、身份。这样一种告诉大家“我是什么”的介绍方式,在表达自己的同时,将自己界定在了一些框架里面,如果一个人死守住几个标签,那么他的可能性边界就会越狭窄。我一直认为,在这个时间宝贵、变化不停、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为了快速地让别人认识你、记住你,标签是必须的,但我们也认识到,除去这些标签,我们更应该让自己获得这些标签背后的知识水平、工作技能、阅历和层次境界;除去这些标签,我们更应该不断探索自己新的可能性边界,毕竟,知识是无止境的,而终身成长,也应该值得一生去追求。
讲到这里,我突然想到记忆中的一部电影。大概是女主的丈夫失踪后,被发现在一个基因变异的星球,而那个星球,所有的物质,包括花草、金属、人类,都可以被克隆。当丈夫归来,她问道:“你,还是你么?” 人到底是由DNA决定、一定的细胞排列组合决定,还是由你的思想和过往的经历组成。当你不再是你,我又该如何定义你?我看到一个有趣的视频,两位夫妇在介绍自己的时候,女方会说:“我是xx(她的名字)”;男方会说:“我是我孩子xx的爸爸。”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不同社会角色在他们心里的优先位置,而我更加倾向于这位妈妈的表达,我是我自己,即使我只能用一个名字来定义自己,但是我是我。即使我是某位的妻子,孩子的妈妈,我还是自己。
在很多场合下,遇见陌生人,自我介绍的时候,我也只是简单的告诉他我的名字,当然在涉及职业探讨的时候,会谈到自己的职业角色。在谈论兴趣的时候,也会讲起自己的其他爱好。如果你要我非告诉你,我是什么?我会告诉你很多外在的内在赋予的标签,但是这些不仅仅是我,被定义,被限制在标签和世俗的角色里的那个,真的是你么?
所以,我不是什么?就像数学里集合(A)的概念,当有限个数字集(B)被排除后,剩下的(A-B)都可以由你无限创造。如果你问我我是什么,我会告诉你,我是不爱数字的经济学出生的跨行人,我是喜欢写作记录的生活家,我是享受现在的单身妞,我是照看两只瞄的铲屎官,我是基督徒,我是普通白领,我为人儿女,我是长姐,我是爱吃果蔬的微胖达人,我是过敏患者,我是90后,我是固执的水瓶座...我不是什么?你说呢?
你是什么,你不是什么?我信你,可以定义自己,而且有无限可能。
365天,每天坚持写作第32/365天;
距离30岁的倒数第1645天。
上一篇文章:如何坚持一份公益性工作 | 做对的事情,把事情做对
注:点击此处即可浏览本文在微信公号【嗑瓜子的大蛋】(ID: Danahuibaofu)同步发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