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上一篇留下的问题:上面的分解目标可以直接当成计划执行吗?
当然不能!分解目标只是帮助我们看到自己与目标的差距,它只能提供一个方向,却不能当作计划来执行。会错误的把目标分解表当作计划执行的原因在于:
1)人是一种短视动物,对时间的敏感度很差,对一个月能够感知长度,但是对一年,五年,甚至十几年是没有什么概念的。
2)对时间的不敏感,导致了高估自己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当自己已经具备完成目标第一步的能力时,认为只要按照目标分解表上,每个月增加目标量,严格执行就可以实现目标。这样的思维是把实现目标这件事,当成是简单的小学数学”1+1=2“来理解。
之所以,上面的分解表不能当作计划来执行,是因为很多细节和意外情况没有考虑,如果按目标管理的流程来说,分解目标只是第一步,相当于拿着放大镜来看目标,只是看清了目标的”纹路“,却没有真正开始分解。
一个计划到底需要考虑哪些细节呢?每个人的情况不同,要考虑的细节也不尽相同,但是目标分解是有共性的,共性来源于分解目标的框架系统。初学者一般不具备框架思维,这时可以阅读一些关于目标管理的书籍和文章,观察别人是怎么思考的,哪些因素和细节需要考虑,为什么要考虑这些.....模仿是最好的学习,按着思路学习别人思考,把别人的结果逆向拆开,层层分解,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顺向进行推理和思考,最终得到的便是为自己量身定做的计划。另外,还需要注意另一个问题,初学者容易出现这样的心理暗示:要制定一个完美的计划,要考虑全面,只要按着这个计划执行,就能实现目标,所以很多初学者会犯的错误是:想得太多,却迟迟迈不出行动过得第一步。这看似完美主义在作怪,但实际却是心理畏惧以及懒惰心理交织影响所致。心理畏惧是因为害怕失败,因而要考虑全面,追求完美,不能犯错,即容错率低;懒惰心理是只要按着计划行动埋头行动就万事大吉,不愿意对目标进行调整修改,而且一部分人还会认为:对目标的修改是对自我的否定,因而对制定计划十分谨慎,追求完美。
那么如何去制定一个“好”计划呢?这里的“好”包含五个部分:合理性、可操作性(可实践性)、简单性、时限性以及可持续性,这时我认为一个计划需要具备五个特性:
1.合理性
一般,合理是指符合一定原则和道理,是以公众价值观和道德观为衡量标准,但计划的“合理”只需要考虑,是否符合自身情况,即适合自己就是合理的。继续以上面的分解表为例,如果目前自己能跑3km,那么第一个月的目标还是设定为1.75km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这时可以在原基础上设定高一点的目标,如4km,5km。但是目标设定太高,也不是好事,步子迈得大扯着蛋,这种事谁都做过,只是不长脑子,忘记教训而已。
计划的合理性还体现在:是否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目标和计划。目标增加1km,对于体力好的人来说,可能半个月就能完成了,但是对于那些经常不运动,作息规律和饮食习惯都不好的人来说,除了加强运动恢复体力外,还要改正一些不良习惯,这可能需要超出计划时间1-2个月才能达成预期目标。毕竟每个人的成长速度和能力是不一样的。其次,还要把意外情况考虑进来,比如天气不好,一连几个星期下雨,或是因为伤病原因,导致无法按计划达成目标,这时候就要对目标和计划进行调整了。
其实,一个好的计划是在行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的,计划赶不上变化,这也是调整的必要所在。
2.可操作性
判断一个计划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就看计划是否能细化到每天的行动里,而且每天的目标行动量不需要太费力气去完成。目标是靠积累的,每天进步一点点,总有一天就会达成目标的,这是实现目标的理念所在。
要把计划细化到每天的行动力,需要尊重一个原则:以终为始。这是一种逆向思维,将目标按年、月、周、日的时间维度进行层级分解,才能具体到每天要完成的量。可以参考以下的思路进行分解细化:
1)这个目标我需要几年时间去完成?每年我平均要完成多少量?
2)第一年我需要做到哪种程度?
3)每个月我要完成多少?第一个月的目标是什么?
4)第一个月里,每周的目标是什么?
5)第一周的目标是什么?具体要做哪些事情?是每天要完成,还是间隔性完成?如果是间隔完成,那么主要是星期几完成?
6)每天主要是哪个时间做与目标相关的事情?为了防止外界干扰,我需要做哪些措施?
个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问题内容或顺序,在目标分解表的细化后,可变成以下计划表,仅作参考(具体每天做什么,具体什么时候做,这是个性化的事情,这里不提供相关信息)
那么为什么说每天的目标行动量不需要太费力气去完成呢?这就需要用计划的简单性来解释了。
3.简单性
其实,时间管理是一种违背人性的工具,擅长时间管理的人都是一群带有强迫症和自虐倾向的人。想想看吧,在周末时,别人巴不得睡个懒觉到11点,时间管理者还是按照平时的作息习惯,每天5点早起,这在外人看来,难道不是一种自虐和强迫吗?目标是需要坚持,坚持的驱动力往往来自于痛苦和愤怒,因而坚持是需要耗心力的 。人是情感动物,没有谁愿意每天为了消除痛苦和愤怒而做事,长期下去反而会扭曲心理,不过好在坚持的驱动力一般只能维持3个月左右。能做一件事情长达几年,五年,甚至十几年的人,绝对不是靠坚持,而是这件事能够带来快乐,变成一件有趣的事情,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但不是每件事情都能做到这种程度,这就是兴趣+尝试+缘分的综合结果了。
把每天的行动量化成不需要太费力气就可以完成的事情,就是一种简单化的过程。跑2km,需要20分钟左右,加上前后准备运动,大概也就40分钟左右,一天能够抽出40分钟来跑步,问题不是很大, 更何况还有周末休息日。将行动简单化,是为了减少在做这件事情带来的痛苦感,保证自己能够坚持更长时间。
其次,计划的简单化还体现在对行动的简单化描述,比如今晚6点-7点去海边跑步4km。简单化的描述能够提高大脑的记忆,进而提高执行力。很多人都会高估自己的记忆力,认为这么简单的一件事情,还需要那么费劲描述,只要记住去做就行啦。但是现实情况是,在面对一天繁杂琐碎的工作,加上下班后的疲惫,心里计划要做的那件事要就被抛到脑后了,即使还记得也自动忽略,开启游戏和连续剧模式了。
行动的简单化描述,只需要遵循一个原则:能够提醒自己要去做这件事,并且知道怎么。描述的方法可以使用“4W1H”方法(What、Who、Where、When、How),不过按照这个方法来做的话,要描述的东西反而变得不简单,但不会复杂,只会越加清晰。所以还是根据自己的阅读习惯进行简化就行了,不需要严格要求,要是害怕忘记,可以在笔记本上加上备注,具体化内容。
4.时限性
Deadline永远是第一生产力,没有时限的计划和目标,只会变成一件永远都不会完成的事情。在Deadline 驱动下是提醒自己在时限前完成,没有Deadline,给自己的心理暗示是:可做可不做,有空就去做就行。
5.持续性
这个特性将会在接下来的文章详细说明,主要分两个部分:如何建立习惯以及建立描点,稳定节奏。